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心衛文章:「在失落以後,帶著愛前行」高薇雯


在失落以後,帶著愛前行


撰文者:高薇雯實習諮商心理師

  當你失去重要的人事物時,你最常聽到別人跟你說的是什麼?而你最常跟自己說的是什麼?而你通常又如何面對自己,面對周遭他人的悲傷?

  美國有一份名為「man on the street」的民意調查,其中有一題訪問了一般民眾對於悲傷歷程的想像:「你覺得一個人要多久才可以從悲傷走出來?」而大部分民眾的回答是「48小時到兩周。」但在真實的研究結果裡,一個人需要花數個月到數年才能從悲傷中復原,而且「終身都會受到這個失落的影響」,然而我們對待自己悲傷的態度,卻如此的不切實際且嚴苛,但也真實的反應了整個社會對於悲傷的誤解。

  早期悲傷的理論認為走出悲傷的關鍵,就是切斷與逝者的連結,能夠好好的放下過去,把愛抽回,才有辦法走向新的關係與新的世界,但任何一個曾經深深愛過的人都知道,我們愛過的人即使離開了,存在過的記憶與珍貴的關係是無法抹滅的,我們不可能忘記,也沒有所謂的收回,在我們漫漫的生命裡,對方永遠會佔有特別的一席,但我們學到的觀念卻要我們「趕快放下」「趕快走出來」,於是當我們「忘不掉」對方時,旁邊的人會質疑我們,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會懷疑自己「那麼久了,為什麼還忘不掉」「都多久了,怎麼還沒走出來?」「我是不是有問題,會不會得了憂鬱症?」種種嚴苛的指責與批評加諸在悲傷者的身上,也讓悲傷的歷程走得更加艱難。

然而新近的研究提出了令人寬慰的新見「人能夠順利地度過哀悼歷程的關鍵,不在於如何切斷與對方的連結,而是如何在失去對方的世界裡,重新找到與對方的連結」。

  在失去對方以後,我們的世界往往不再相同,過去我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與這個世界的方式都將有所不同,除了在悲傷中重建自己的生活以外,我們更需要重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才能真正的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而在過程中,擁有支持性的關係,在過程中是無比重要且珍貴的資源。悲傷是一個
源自於關係的事件,悲傷起因於失去與另一個人的連結,而能夠撫慰悲傷的,同樣也是與他人的連結,在我們悲傷時,我們是很脆弱的,而這時有人能夠在自己身邊,有人能夠安撫,能夠加速我們復原的歷程。而關係之所以能夠撫慰悲傷,一部分是他人提供的支持與安撫能夠幫助我們因應悲傷,並重建失落後的生活,另一個部分,則是幫助我們能夠在悲慟之餘,重新在失落後以新的方式與逝者連結。

  要怎麼做呢?第一步,是先好好的認識失落以後的自己,以及失落後的世界,失去所愛常常帶來生命的創口,而當我們要治療自己前,我們要先知道我們哪裡受傷了,才能夠決定要如何處理我們的傷口,畢竟,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哪裡受傷了,又要怎麼去治好傷口?在失落後我們常常會感到無以名具的疼痛,但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隱隱作痛,然而在不了解悲傷的情況下,也讓悲傷變得難以因應、甚至難以負荷,但當我們能夠忍著痛去檢視我們的傷口時,我們才知道哪裡流血了,哪裡發炎了,哪裡斷了,哪裡碎得不成人形了,我們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而第二步則是清理傷口,這個過程會是最疼痛也最難以忍受的部份,我們必須要決定我們要用什麼方式去治療傷口、用什麼方式去包紮,並去忍受治療傷口時帶來的疼痛,我們才有機會癒合,有些人會覺得「讓時間治癒一切」或「自然就會好的」,但不處理的傷口放著放著只會發炎、化膿,斷掉的手擺著,是不會自然癒合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當我們包紮好我們的傷口以後,我們必須去思考,我想如何與這樣的自己共處,又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生活下去?我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與自己、與他人,還有這個世界建立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我要如何在我的生命中安放對方?好讓他可以以一個新的角色在我的生命中延續?

  這個歷程會走得很長很長,而且沒有正式結束的一天,悲傷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可能會有新的變化,而我們對自己、對對方、對這個世界都可能會產生全新的理解,並伴隨新的情緒浮現,但當我們能夠認真的檢視自己,認真的對待悲傷時,我們就能持續地走在療癒與重建的路上,我們無法迴避死亡、無法迴避失去,我們終其一生都必須經歷與他人、與摯愛的分離,但失落以後我們的故事仍然會繼續,而對方的生命也得以透過在你的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得以延續。

  我們失落了,但我們永遠能夠帶著失落,同時健康的生活下去,我們失落了,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仍然能夠帶著對方前行,帶著愛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