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最新消息:《漫漫長路,你不孤單 - 精神疾患陪伴者紓壓與支持團體》,成員招募中

《漫漫長路,你不孤單 - 精神疾患陪伴者紓壓與支持團體》


長期陪伴精神疾病患者的你,想必承受了許多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明明是在家中,卻無法真的好好休息。

想邀請身心俱疲的你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透過團體讓彼此在陪伴的過程中獲得支持,並藉由藝術媒材紓解壓力,也回過頭關照辛苦的自己,讓自己在接下來的路上,可以走得更穩、更有力量。


【適合參加對象】

  • 18歲以上,家中有精神疾患家屬需要陪伴。
  • 陪伴對象身分包含父母、子女、手足、伴侶...等。
  • 精神疾患診斷不拘,例如: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思覺失調症......。


【報名資訊】

  • 日期 :3/6、3/13、3/20、3/27、4/10、4/17 共6次(4/3暫停一次)
  • 時間 :每週三 18:30~20:30
  • 地點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福音樓9樓 第三講堂
  • 材料費:300元

【招收名額】

6-8位,滿額即關閉表單。


【帶領者】

曾郁嘉、余彥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欲報名請填寫此表單:https://reurl.cc/4joNKV
🌷報名截止時間 :2/16 (五) 21:00,若滿額即提早截止。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最新消息:馬偕協談中心2024年度全職實習心理師錄取公告

馬偕協談中心2024年度全職實習心理師錄取公告


台北院區(2名):

陳以琳(國北教大)        江昊霓(文化大學)


淡水院區(2名):

羅文秀(國北教大)       盧仕康(淡江大學)


恭喜以上四位同學,成為馬偕協談中心未來一年的夥伴!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精選文章:「嬰兒室裡沒有殺人魔」,嚴靚諮商心理師

嬰兒室裡沒有殺人魔!

嚴靚諮商心理師


        最近新北市發生了學童傷亡案件,受到許多的關注。孩子象徵著國家的未來,所以當孩子在學校殺了另一個孩子,真的讓許多人難以承受。也讓許多有小孩的父母擔憂著:「如果今天被傷害的是我的孩子呢?」。

        這幾天我看了許多網路上的言論:有些人支持應報原則,認為殺人的學生該判死刑;有些人批評學校安全網失靈,是老師不夠盡責;部分人主張社會安全網沒用,無法避免犯罪;也有許多聲音直指家長,認為家長沒有把小孩教好。

        這些聲音的出發點,我相信是人們的一種期待,期待善良的人們能夠不受傷害;是一種同理,同理父母失去孩子的悲痛、同理年輕生命不再的遺憾;更是一種憤慨,憤慨著施暴者無所謂的表現、憤慨著司法難以回應人們心中對公平正義的期待。

        這一類的社會案件,總會激起大家心中強烈的情緒,我也不例外。而這些情緒會讓我們迫切的想要找到一個方法,希望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些問題。

        但在這樣強大的情緒底下,許多言論變得非黑即白。看什麼都覺得有問題、這些制度都該被推翻,司法要執行死刑、學校要恢復體罰、群眾要進行私刑審判、教改失敗、社會安全網失敗、劣質兒少不該被被保護⋯⋯等。

        這些言論或許是你我很真實的心聲,但卻隱藏著讓問題被過度簡化的風險。此外,似乎也讓人們遺忘當初進行這些改變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是否記得,曾經有多少死刑犯是受到不公義的判決,而平白喪失生命或在監獄度過大半輩子的人生?

        我們是否記得,有多少人在高壓管制的學校體系中,受到老師任意的羞辱、毒打,而造成身心創傷?

        我們是否記得,有多少人因為鄉民的正義而選擇結束生命?

        我們是否記得,過去有多少人被社會遺忘,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苟延殘喘的存活著?或被社會放棄,挾帶著巨大的恨意來報復社會?


        我們希望世界變得更好,所以想要嘗試改變。可是改變好難,沒辦法馬上看到成效好痛苦,所以想退回舊有的模式中。卻忽略了改變本來就是緩慢的,個人的改變是如此,社會的改變更是反覆來回的過程。

        更何況,在我們嘗試改變的過程中,社會型態也正經歷劇烈的變動。如果我們只想很快的把這些人處理掉,而沒有機會更仔細的看見問題的本質並做出調整,類似的悲劇恐怕只會換個形式再次發生。


        當然,悲觀來說,我不認為人們會有停止傷害彼此的那一天。但有沒有可能,我們能讓這樣的傷害程度降低、頻率減少?或在傷害的行為出現之前,就有人能夠察覺到這些念頭,幫助他找到除了傷害他人之外更好的方式?

        但這個可能性,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將事件梳理清楚,看看是哪些環節出了狀況;需要更多的空間可以討論,以嘗試其他不同的做法。

        而我們能否在情緒宣洩過後,還是願意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去聆聽、去理解、去嘗試,肯定每一小步正向的改變,而不是事情發生後,就急著回到過去那些熟悉卻充滿傷害的模式中?


        「嬰兒室裡沒有殺人魔」這個社會如何養成這些年輕的「兇手」,以及避免製造更多的「兇手」,是社會群體中的你我需要一起去面對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sFXGFUXjFvy7Ghk/?mibextid=WC7F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