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最新消息:馬偕協談中心淡水院區招募全職諮商心理師一名,請參閱!

馬偕紀念醫院 協談中心 誠徵 專任諮商心理師(一招)

 

一、職缺資訊

1.      職務名稱:專任全職諮商心理師一名

2.      工作地點:淡水院區 協談中心

 

二、資格條件

1.      心理、諮商相關研究所以上畢業,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及格(需有證書),工作年資不限。

2.      具備減壓、員工協助小團體規劃與執行能力。

3.      具備家族治療能力,具有病房工作經驗,或是具備其他醫事職系相關證照者優先錄取。

4.      符合醫學教育PGY訓練學員資格者優先考慮。

 

三、工作內容

1.      淡水院區心理諮商、員工協助方案業務。

2.      支援病房、各單位心理諮商需求相關事項。

3.      諮商心理師臨床教育訓練工作。

4.      其他交辦事項。

 
四、考試日期:

1.      預計考試日期為:20240129(星期一)

2.      本次考試須先進行資料初審,符合資格者再另行通知參加甄試。

 

五、應徵方式:

1.      請於20240124(星期三)下午五點前,將履歷表、自傳、相關證明文件送達:「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9樓 協談中心 呂奕熹組長收」,以送達時間郵戳為憑,逾時不予收件,請務必注意郵件傳遞時間。資格不符者恕不退件。

2.      履歷收件後將做初步審核,符合資格者將以電子信箱通知應試注意事項,請務必留下有效的電子信箱以供聯繫。

3.      若有任何問題,請電洽02-25433535 #2010 呂奕熹組長,或直接於本中心部落格留言,我們會盡快回答。謝謝!!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最新消息:國北教大、臺師大聯合招募結果公告

公告


國北教大、臺師大聯合招募結果

錄取兩名:

台北院區  陳以琳

淡水院區  羅文秀


恭喜以上兩位同學。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最新消息:2024年度全職實習心理師招募開始收件!

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
2024年度招募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簡章


        馬偕協談中心自1965年成立以來,秉持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精神,在推動社區助人工作上不遺餘力,亦是目前國內極少數於醫院內設置諮商心理師專屬單位之機構。除堅持平價收費,並且對於中低收入者盡力協助外,期望能提供一般民眾得到心靈上的平安,以達到本院「身、心、靈」全人醫治的理念。

        本中心目前具證照之專職諮商心理師5名,具備臨床教師資格4名,工作經歷豐富,各具專長。服務對象依院區略有不同,台北院區主要服務對象為病房病患、一般民眾與本院員工、義工;淡水院區主要服務對象為病房病患、社區民眾、學校、一般個案與本院員工與義工。主要常見問題為家庭婚姻問題、兩性情感問題、精神疾病問題,以及一般情緒障礙之個案。歡迎對於全人醫療助人工作有興趣,願意挑戰自我學習成長者,加入我們的行列。 

※請注意!本院本年度並未舉辦全諮商心理師職系聯招,請有意願投件「自殺防治中心」或是「安寧腫瘤」部分之實習心理師,請直接與兩單位窗口聯繫,謝謝!


一、 工作項目: 

1. 個別諮商、婚姻暨家族治療、小團體諮商等實務工作。
2. 工作坊、研討會之籌辦、計劃與執行。
3. 本中心平安線義工之實習、督導與訓練。
4. 社區心理衛生推廣工作。
5. 協助本院青少年健康促進方案服務工作。
6. 支援安寧病房與血液透析病房病患與家屬諮商工作(淡水院區)。
7. 一般諮商行政及臨時交辦事項。


二、名額: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台北院區2名、淡水院區2名。台北院區主要工作為一般民眾與員工的個別諮商、小團體,以及平安線電話協談業務的協助;淡水院區主要服務對象為病房病患、社區民眾、學校、一般個案與本院員工與義工。

        實習時間自2024年7月1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止,工作時間比照本院專職工作人員正常班,每週得回校上課一天。實習結束合格者,由本院出具實習證明,得參加諮商心理師專技高等考試。如應徵者資格未達本中心需求,本中心得不足額錄取。 


三、 資格:

1.  國內外已取得心輔相關研究所碩士學位,修習學分符合考選部諮商心理師職系專技高等考試資格要求,需進行全職實習者。具備此資格者,請先與本中心連絡人呂奕熹組長聯繫,說明本院醫教部實習相關事宜,聯絡電話:02-25433535轉2010。

2.  各大專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以上學生,即將完成兼職實習課程,需進行全職實習者。已修學分中,需已經完成、正在修習或預備選修「家族治療」、「婚姻諮商」或「伴侶諮商」、「EFT」學分。

3.  可認同基督教信仰,以全人關懷為助人意念者,基督徒尤佳

4.  具相關諮商輔導經驗、其他助人工作執照(如護理師、社工師等)、通過各機構義工訓練具及格證書,或具備病房工作、處理精神疾病患者個案經驗者,優先錄取。


四、 權利與義務: 

1.  實習諮商心理師為無給職,依本院規定2017年起,每月需繳交新台幣1,000元實習費用。
2.  本中心得依實習諮商心理師之個人經歷,邀請擔任院內員工教育課程、小團體、工作坊或義工訓練課程講師。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實習期間得享本院實習人員相關福利。
3.  特別注意!因本院為衛福部評鑑合格之教學醫院,依評鑑規定所有職系教學歷程均需定期與學校全職實習授課教師舉行教師聯席會議。申請者請務必先詢問貴校課程老師是否可以配合出席(包含實際出席或視訊出席);若貴校老師無法配合,請勿提出申請。


五、 初審資料:送審資料請自行保留備份,不予退件。 

1.  研究所修習學分成績單正本一份。 
2.  畢業證書或在學學生證影本一份(正本於面試時攜帶備查)。 
3.  簡歷、自傳與實習計畫一份,需附照片一張。簡歷請務必註明有效聯絡電話、收信地址、電子信箱帳號等,如因資料不齊,導致延誤面試時間,責任由當事人自行承擔。 
4.  授課教師或兼職實習單位主管推薦函一份,已畢業人員可請研究所授課老師出具。
5.  就讀學校實習規定一份。(已畢業者可免) 
6.  相關經驗證明影本。(無經驗者可免)

備註:
1.  依本院醫教部規定,僅能接受「在學實習模式」或「其他機構代訓模式」,因此錄取後需能由在學學校或原就職機構發出正式公文,才能接受全職實習申請。如無法取得正式公文,醫教部將無法辦理實習報到以及結束實習時發與實習證明,將會影響您個人的權益。
2.  文件不齊者將不列入初審名單。


五、 收件截止日期:

2024年01月05日(星期五),當天下午五點截止收件請一律以掛號郵件寄件,請自行預留文件傳遞時間。文件初審通過者方邀請參加面試,將會以電話或電子郵件通知考試地點與流程。


六、 面試日期:

2024年01月10日(星期三),預計流程上午為口、筆試,下午為實務演練。


來件請寄:10449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9樓 馬偕協談中心收, 
如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至馬偕協談中心部落格留言版留言, 
部落格:「馬偕協談中心的秘密花園(新家)」
http://mmhcounselor.blogspot.tw,
MAIL:mmhcounselor@gmail.com
或來電:02-25433535轉2010呂奕熹心理師洽詢。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與家工作系列】學術研討會---從心打開疾病經驗的新視野,開始報名

 【與家工作系列】學術研討會從心打開疾病經驗的新視野

 

走過三年Covid-19嚴峻的疫情,我們見證了許許多多的家庭經歷著疾病狀態、家庭結構及醫療系統之間的辛苦與掙扎,與疾病家庭工作的難與痛也讓助人者十分無助及挫折,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全人醫療身心社靈介入觀點,在敘事醫療的概念底下更需要讓助人者增加來自病家的在地觀點,讓角色關係轉換、種族文化差異及創傷知情概念運用都可以逐漸深耕在充滿醫療本位的各種介入,可以真正落實醫病關係或其他的治療性關係當中的平等、互信、安全的概念,期待可以透過本次研討會邀請的中研院醫療人類學家、關注原住民心理狀態的心理師及在創傷知情有著多年實務經驗的社工系教授現身說法,邀請大家共襄盛舉,為這場研討會注入更多的多元聲音。

 

時間:2023 12 16 (星期六) 09:00 13:00

地點: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大禮堂(福音樓九樓)

對象:醫療人員、相關助人工作者、相關系所學生、一般民眾

費用:馬偕員工及學生身份免費,一般身分報名費300元整。

主辦單位: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


講者簡介

 

陳瑞君/諮商心理師

University of Bristol. Master of Counseling in Education 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臺師大心輔所博士班在學、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思想起治療中心督導

 

劉紹華/研究員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USA) 哲學博士(Ph.D.),社會醫學系醫學人類學組;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謝宛蓉/助理教授

伊利諾香檳大學厄巴納分校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研究專長: 女性與少數族裔群體心理健康、創傷療癒、創傷後成長與韌性、臨床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教育

 

羅惠群/諮商心理師

美國麻州州立大學波士頓分校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現任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美國陶斯後現代學院院士、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常務理事。專長:後現代取向婚姻家族治療,醫療家族治療、安寧場域心理諮詢,後現代親子合作對話。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Qstn7QGk4KMxVHKt5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心衛文章】男人們,咱們的面子到底值多少錢?-----張哲銘實習心理師

 

男人們,咱們的面子到底值多少錢?

撰文者:張哲銘實習心理師

近期Youtube上「山道猴子的一生」爆紅,分為上下兩集的影片點閱至今(112年9月11日)已經總計超過1300萬,在網路上引起熱且的討論,其中風趣的內容、特色的畫風讓網友皆津津樂道。其中故事主角在面對的各種選擇(是否販售紅牌重機、借錢給女友騎擋車等等)時,不時會有「這樣很遜」、「這樣會是大家所羨慕的」、「這樣很瞎趴」等等的口白出現。彷彿在這故事中,他人的眼光,對做為男性的主角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影片中處處表現出的男性形象,也展現出這個社會對於男性的期待,還有做為男性的主角所對自己的要求。這讓在觀看的我同時思考—「男人,到底要為了『成為男人』,投入多少血與淚?」。


成為「男人」的重擔


「我有時會不自覺地站出來要帶領其他人,就算我其實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會覺得照顧大家是我的責任,儘管我自己已經精疲力盡...

男人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強大成為我們的義務?勇敢成為我們的標配?

儘管國內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推行多年,社會大眾對於性別平等的知能逐漸普及,當今社會上對於男性在各個場域情境中仍有許多不同的要求:高富帥依舊是社會對於男性在擇偶市場的時被要求標準;成家立業依舊是男性成年後被期待的家族任務;工作上被期待領導團隊、展現魄力仍是對於男性的第一印象;在交友市場中風流倜儻而瀟灑不拘的表現仍被推崇;性行為中對勇猛追求與巨大的性器官仍是為驕傲的表現;強健的體魄與優越的運動表現仍被視為必要條件....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這些社會所對「男人」的期待遠遠超乎小時候課本所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這麼的簡單。每位被社會所建構出來的男性,都在這追求成為可靠、有力、獨立而堅強的「男人」—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已經潛移默化下自動追逐的。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標準與眼光,使可以達到標準的男性獲得肯定與尊敬,卻也使做不到的男性被要求、鞭策著,以成為足夠「合格」的男人。

「這種事怎麼可以說出來,這很丟臉...

「別人一定是看我不起,所以我要讓他們知道我不是好惹的...

男人們,我們的生命中有多少時刻,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格?不夠強大?

無論是男人們對人的柔軟、與人相處的溫柔特質,還是對關係敏銳或面對困難時的示弱表現,社會、歷史、文化建構了不肯定或讚揚的氛圍,甚至塑造不接受的趨勢與處境,而「成為強大的男人」仍為當今男性的重要目標。然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研究陸陸續續指出,對於男性在追隨被社會所追崇的霸權男子氣概(hegemonic masculinity)時,是持續對於男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的,包含造成長期的慢性壓力、罹患疾病時的就診意願與就診時機等,也男性在情緒當下時的表達意願與方式中影響,進而衝擊著在親子、伴侶、人際等關係。就像山道猴子影片中的主角一樣,研究指出男性情緒表達絕大多數為「憤怒」與「攻擊」,如同影片主角儘管面對女友的背叛與負債的壓力,只能透過發文攻擊的方式面對感受一般,許多男性的憤怒所蘊含的卻是無可表達的「悲傷」與「失落」。更別說為了讓社會核可自己為合格的男人,愛面子、愛逞強所帶來高風險的行為也會帶來身心危險行為——物質性成癮(煙、酒、毒品)、高風險的行為等,也可能因此導致財務控管失當而負債。宛如山道猴子一般,若持續追求成為目前社會所尊崇的理想(或幻想?)中的男人,男性們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乎自己所預期。


擁抱脆弱,看見多元,走進真實


依照「人在情境中」的眼光來看,我們生而為人,無論在想法還是感受的體驗上,亦或對自己的認識、所追求的目標、對他人與自己的期待與想像,也都受到整個社會文化、家庭、工作環境的影響。作為男性,在「成為男人」的過程中,到底「什麼是男人」的標準也都與個人、環境與文化有關。但如果成為「合格」的男人需要付出這麼多代價而且可能無法達到,我們還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男人?又可以讓身邊的男性們成為什麼樣的男人?

「我能不能允許我自己不這麼堅強一下下,能不能讓自己難過與悲傷?」

也許承認自己柔軟與脆弱,也是勇敢的表現,也是成為男人的時刻之一。

然具希望的是,性別的框架與期待在教育的推進與各社會運動的推衍下,逐漸有所鬆動。近幾年來「男人應該有的樣子」的選擇與可能性越來越拓展。男子氣概典範的逐漸鬆綁,讓他人對於男性的期待開始日趨多元。過往認為「不夠格」的男性形象逐漸被「多元性」所取代,因此,只要當事人所認同的「男子氣概」被自己所接受,與先前相比,他人已經比較以不批判與攻擊的態度面對與看待。

曾有研究指出,對於性別角色與期待追尋較為多元的男性們,在身心健康上更較追尋單一年男性形象的男性更為穩定。到底「什麼是男人」、「什麼樣才夠Man」這些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因此當存在在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給予「男性」有多一點的可能性與選擇,那這社會中「男性」就可以減少透過追隨這社會所期待的樣子,來成為大家眼中夠格的一名「大男人」;當每一位參與在社會中的我們都鼓勵男性以多元方式展現自己,以獨特的眼光來看到每位男性,那每位男性也就更有機會以多元而獨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感受、想法與期待,也會因此這些男性的後代子孫、身邊的親朋好友,就也有機會感受到來自這些男人的真實情感,也能使關係更靠近,中止「男人應該」的毒性男子氣概魔咒。

「我是個男性,也是個男人,我怎麼被教育著?我又怎麼被期待著?」

如果前述是以「拓展男性可能性」的眼光,那做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持續對於自己的性別經驗覺察也是重要的一環。無論做為順性別男性、順性別女性、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非二元性別者,這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與期待始終影響著我們對於自己、對於他人的互動關係中(例如:女性會被教導順服男性的領導、對於男性不擅言詞與情感表達應該予以包容...等等)。除了允許、尊重自己與他人可以有除了「標準答案」以外的選擇外,對於自己如何做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定、心中如何思考與感受,這些與性別的教育與養成有甚麼影響,對於鬆綁男性框架是有所幫助的。也許並非每位男性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面對失望時以憤怒表達,也或許不是每個男性都想成為身強體健的體育好手,而當自己與所被社會期待的不同時,理解對自己的期待如何被社會所建構、我們又是如何被要求塑造自己,卻也替自己拓展了一段屬於自己的自由,一段允許成為自己的自由。

「山道猴子的一生」做為一個Youtube影片,有人說他真誠真摯,有人說主角很屁,但我卻不禁想,這其實寫的都是每一個男人在長大過程中的故事。社會給男人的枷鎖與負擔,其成本與後果也需要整個社會一同承擔。鬆綁男人吧,從覺察和接納開始,讓男人們被自己、被親友、被社會允許,走進多元的可能性;也鬆綁每個人吧,當男人不再需要尋求勇猛、強大與堅強,人們也能更被接納屬於自己獨特的樣子。

實習心理師介紹:張哲銘 實習諮商心理師

✨ 張哲銘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學士畢業

🧳【經歷】
世新大學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曾任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社工督導/社工、親密關係暴力相對人輔導服務社工

📝【關注與專長議題】
親密關係/家庭關係
性別議題
男性憂鬱

📚【訓練背景】
2018-2023 Satir個別諮商/伴侶諮商訓練課程與團體督導
2021-2023 心理劇訓練課程
2018 接受與承諾治療訓練課程

🤝【相關帶領經歷】
2016-2023 婦女、男性、大學生、青少年等逾10場團體帶領經驗
2023 親密關係人身安全講座

張哲銘實習心理師擁有逾8年的助人實務經驗,曾任社工的他對於家庭關係、伴侶關係頗有心得。如果諮商是一支舞蹈,歡迎你與哲銘心理師一起跳入自我與關係覺察的舞步。


📞【預約方式】
請撥打淡水院區電話:02-28094661轉2179,或親臨中心進行預約。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心理師的話】老是擔心自己沒跟上新動態?淺談「錯失恐懼(FoMO)」–曾心一實習心理師

老是擔心自己沒跟上新動態?淺談「錯失恐懼(FoMO)」

撰文者:曾心一 實習諮商心理師


「欸,你有看到他在社群網站上Po的那篇文了嗎?」

手機跟我們的生活緊緊相依,不管是網路流行話題、朋友近況、股市變化都能隨時瀏覽,我們的生活已然與眾多資訊密不可分、被其所影響。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為了跟上最新資訊而緊盯著手機,擔心下一秒就錯過了什麼,甚至因而產生「不想落後、不想跟不上話題」的焦慮。如果你也常有這種心情,代表你可能有「FoMO(Fear of Missing Out)」,也就是「錯失恐懼」的狀況喔!近期彥德實習心理師與我們分享社群媒體使用的議題,本文將深入探討其中所提的FoMO概念、常見情境、可能影響,並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應對。


FoMO是什麼?

FoMO,即「錯失恐懼」,是一種對錯過重要事件或機會的恐懼和焦慮感。當我們渴望瞭解卻無法實現時,可能就會產生這種感覺。當我們看到別人在社群網站上分享新照片、社群上出現最新動態與消息時,可能會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事;因為擔心錯過,便會出現FoMO。這樣的感受會導致一些行為產生,例如不斷地看手機、一直滑社群網站/po文等(Tanhan等人,2021)。


常見的FoMO情境

1. 當你看到朋友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聚會的照片,發現自己沒有被揪⋯⋯

「什麼?怎麼沒有人約我?」「我該不會被排擠了吧……」

2. 當你在逛線上購物網站,網站給了20%off的限時優惠⋯⋯

「好像沒有到很想要,但怕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還是先買起來吧!」

3. 當你聽到新八卦,才發現自己是朋友群裡最後一個知道的……


為什麼我們會FoMO?

1.想要與他人聯繫

FoMO 與一個人想維持人際關係的渴望有關,當我們覺得自己得與其他人的所作所為保持聯繫、或對別人的生活很好奇時,就可能出現 FoMO;換言之,FoMO 的出現可能是我們對人際關係的渴望、對歸屬感的需求,抑或是對被社會排斥的恐懼等負面情緒。研究也指出,對社群網站依賴性高的人更容易出現FoMO(Gupta & Sharma,2021)。

2.競爭與炫耀心理

我們都會期待自己的生活幸福而滿足,但有時候對物質與心靈生活的追求可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滿足,而是想力求更華麗、令人稱羨的,例如旅遊、買房買車等情境,一個人要的不只是滿足「需要」,而是展現自己的經濟實力的「想要」。當這種對追求沒有帶來幸福,反而令人焦慮,便可能出現FoMO(Tanhan等人,2021)。

3.社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的盛行

當手機愈來愈方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從網路上瞭解別人的生活、互動交流,也就承前所述,不管是與人交往的渴望、競爭心態,都可以在社群平台上實現。我們可以藉此平台取得資訊、滿足競爭與比較的慾望,但同時也因著手機使用的習慣形成期待、深陷其中,可能看著別人在網路上美好的生活,因而自我懷疑、擔心自己跟不上或比不上別人,進而陷入了FoMO的狀態。


五招教你應對FoMO!

在瞭解FoMO的內涵與成因之後,本文參考過往研究,整理出下列五種應對FoMO的方法(Gupta & Sharma,2021;Alutaybi等人,2020),讓我們一起如何協助自己脫離被資訊控制的焦慮:

1.專注於自己

透過關注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發展自己喜歡的事物,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心、減少對他人生活的依賴。同時,學習專注於自身當前的體驗、欣賞自己身邊發生的事與生活,能使我們較不易被社群網站上別人的生活所干擾。我們可以學習珍惜自己的經歷,每個人的生活都獨特而難得,價值與體驗難以衡量、更無法被比較。

2.理性思考

當FoMO感覺湧上心頭時,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思考這些問題:

(1) 錯過這件事有多重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實際的影響?

(2) 社交網站上別人的生活都是真的嗎?

(3) 別人的評價/按讚數有多重要?那對我有什麼影響?

透過這些問題能協助我們思考自己受到FoMO的影響,梳理焦慮感受的背後是什麼,便可以協助我們減輕過度的焦慮與非理性的想像喔。

3.好好經營重要的關係

經營人際關係可以滋養我們的生活,但不只是透過在社群網站上互相追蹤這一種方法。邀請你想想看自己期待的人際關係長什麼樣子、如何經營與互動。當感受到FoMO時,可以嘗試與對方溝通你的需求與感受;同時,你也可以嘗試主動出擊,邀請對方一起活動(如從事雙方的興趣),享受關係間真實的珍貴時刻,進而降低孤獨感、增加連結喔。

4.發展更健康的使用習慣

FoMO與社交媒體的使用息息相關,那麼我們也可以透過控制社交網站的使用因應FoMO,減緩被資訊控制的焦慮。例如,可以設定3C的使用時間限制,控制自己可以使用的時長與頻率;再者,也可以將通知關掉,或使用「專注模式」減少通知,以及透過相關app協助自我控制。

5.透過自我對話來控制

承上,靠意志力忍耐不做某些事的衝動有時蠻困難的。在面對FoMO帶來的困擾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說「不要再滑手機了!」,但不見得有效果,這時我們可以試著換句話說,例如:「我沒有必要現在滑手機」、「我決定不要檢查新的通知」等。透過這樣的句型提醒自己是有能力、有毅力的,有決心做好自己期待的行動。


隨著當代社會互動型態變化, FoMO議題逐漸浮現也備受研究社群關注。透過自我覺察與認識,整理自身感覺與想法,能協助我們認識自己究竟在焦慮什麼,進而更好的回應、緩和內在情緒。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歡迎你在面對生活中各式感受與議題時,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透過心理師等專業人士與你一同瞭解自己、找回生活的平衡。


References

Alutaybi, A., Al-Thani, D., McAlaney, J., & Ali, R. (2020). Combating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on social media: The FoMO-R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7), 6128.

Tanhan, F., Özok, H. İ., & Tayiz, V. (2022).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A current review. Psikiyatride Guncel Yaklasimlar, 14(1), 74-85.

Gupta, M., & Sharma, A. (2021). Fear of missing out: A brief overview of origin,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9(19), 4881.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最新快報: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放榜!馬偕協談中心七位上榜!

 一一二年度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放榜!

馬偕協談中心訓練結業學員共計七位上榜!


馬偕第14屆

廖思媛、吳欣諭


馬偕第15屆

王歆韶


馬偕第16屆

劉濰萱、姚芝宇、宋昱


馬偕第17屆

連爾凝


恭喜以上七位加入諮商心理師行列!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心理師的話:重新連結現實:社群媒體衝擊下的生活平衡------余彥德實習心理師

重新連結現實:社群媒體衝擊下的生活平衡

余彥德實習心理師

  進入到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社群媒體已經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一項2022年的統計中,臺灣約有2150萬的人使用社群平台,將近佔總人口的90%。其中Line、Facebook和Instagram是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平台,其他常見社群媒體像是X(前身為Twitter)、Dcard、Ptt、抖音等也都有一定的使用族群。據調查,民眾使用社群媒體的動機主要包括與朋友家人維持關係、殺時間、了解當前議題等……。

  隨著社群媒體的高普及率,可以想見其對人的影響也變得愈加廣泛,甚至造成人類整體生活型態的改變。社群媒體有許多正面效果,例如可以提供有趣的事物、增加社會支持、擴大視野;但是,它也可能造成心理健康的危害。以下稍微整理幾個社群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妨檢視看看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狀態。

1. 社會比較心理

  社群媒體可能會讓人產生「社會比較心理」,也就是會將自己的外表、受歡迎程度、能力等各方面與他人比較。或許你會在IG上看見朋友又出國旅遊、吃高級餐廳、買名牌衣服;看到許多網紅精緻的五官和纖細的身材;又或是看到好友貼文馬上得到幾百個愛心和留言,自己的貼文按讚人數卻寥寥無幾。當這些資訊頻繁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就可能會導致我們自尊降低,也可能引發憂慮、焦慮、飲食失調等問題。內心開始會有聲音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幸運,甚至覺得自己很糟,對自己很沒自信等等。這些想法的出現很有可能就是社會比較心理在作祟。

2. 錯失恐慌(Fear of missing out)

  不知道你是否有相似經驗,不管是在走路、等車、搭車、吃飯,甚至是工作時,時不時就會打開手機查看訊息、重整IG動態,好像有種莫名的堅持逼著你一定要把每個動態滑完或馬上回覆每則訊息。若你有相似的狀況,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處在「錯失恐慌」的狀態當中。

  錯失恐慌指的是對錯過某個社交事件、社交互動,甚至會擔心自己被團體排除在外的憂慮。這種憂慮會導致人們不斷查看訊息、郵件或社群媒體的新動態,進而影響到正常生活,失去專注力,產生焦慮、憂鬱等負向情緒。

3. 過度沉迷

  社群媒體會透過演算法蒐集使用者資訊,並利用使用者的興趣、社會歸屬感以及好奇心來吸引人們不斷滑動螢幕。導致我們越來越難將注意力離開電腦或手機,一不小心就花了比預想多的時間在網路上。或許你起床只是想簡單滑個手機、看看動態,結果莫名其妙整個早上就不見了;又或是經過疲憊的一天,睡前想看五分鐘的手機讓自己放鬆,卻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彷彿進入了時光機一樣。這些狀況都可能是過度沉迷的跡象,也會對我們的睡眠、健康、學業、家庭與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4. 網路霸凌

  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和不需要面對面的特性,人們更容易不經修飾的表達觀點,也往往容易形成強烈、直接的攻擊,造成接收訊息的人的傷害。又因網路觸及到的使用者非常多,霸凌的現象相較現實社會規模會更為龐大以及快速,並可能導致被霸凌者的身心憂鬱、對他人的恐懼甚至自殺意念等。

  在社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滲透下,或許有不少人曾遇到上述的狀況,甚至深受其擾,導致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受到嚴重侵蝕,卻又無法遏阻自己使用網路的慾望,陷入看不見出口的負向迴圈。筆者試圖整理幾項可以嘗試的因應策略,幫助我們有機會跳脫此迴圈,減輕社群媒體對我們的負向影響。

1. 檢視使用習慣

  要減少受到社群媒體影響的方式絕非強制戒除,畢竟在網路社會不去使用社群媒體是有些不切實際的。因此,第一步可以先嘗試不帶評價的檢視自己在社群媒體及網路使用的習慣。例如稍微回想與整理今天或昨天花了多少時間在網路上,大多時間在做甚麼。現在許多手機也都有功能可以直接檢視每天使用各APP所花的時間,說不定會被上面所顯示的數字所嚇一跳呢!

2. 覺察使用感受

  在檢視完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之後,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在使用這些社群媒體時的心情大致如何?是否負向感受多於正向?這是自己所想要的嗎?

3. 重心移轉

  正面對抗網路上社群媒體的誘惑必須付出比想像中還要更多的意志力,因為現在手機的可及性太高、太方便。除非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否則不斷內心喊話叫自己停下來結果多半是一敗塗地。因此,可行的方式並非直接對抗,而是在生活中尋找其他的重心。像是找到喜歡的興趣、培養運動的習慣等。有時,光是踏出家門就可以有效減少在網路上的使用時間呢!

4. 實際社群的接觸

  我們之所以會使用社群媒體,很大部分是因為渴望與他人有所連結。但社群媒體呈現的內容許多是過度修飾後的結果,並非真實的生活或人際關係。若誤把社群媒體當成現實,就可能會過度焦慮或自我否定。這時如果可以實際與親朋好友見面,促進更多線下的人際互動,看見彼此真實的樣貌,有機會減少在網路上迷失自我的可能。

5. 尋求專業協助

  儘管前面討論了一些可以嘗試的策略,但或許網路與社群媒體對現在的你已經造成身心與生活功能的顯著負面影響,暫時不容易靠自己走出來。那麼筆者會建議你可以尋求身心科/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的協助,讓這個困擾有機會被好好看見與討論,也讓自己在這個混亂、辛苦的時刻不會感到孤單。

  社群媒體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必需品,為生活帶來許多正向的效果,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許多。但過度使用的結果,卻也讓越來越多人產生身心困擾。因此,如何找到與其共存的方式,是現在、未來都需要持續思考的重要議題。讀到這邊,不妨先放下手機或離開電腦,伸個懶腰,看看外面的天空,試著與真實世界做連結吧!(END)


最新消息:實習心理師上線服務!


【我們聽你說!實習心理師諮商服務】

生活中的壓力讓你疲憊不堪?人際關係、家庭互動讓你感到煩惱?想找個地方,傾吐你的煩惱和情緒嗎?馬偕醫院協談中心推出「實習心理師諮商服務」,與你梳理潛藏心底的煩惱,陪伴你走過一段路、看見自己的力量。


✨【我們是誰?】

本服務由碩士班層級的實習心理師提供,且於專業心理師每週督導下進行,以確保您的權益與服務品質。


💬【如何進行?】

* 時間:個別晤談60分鐘,伴侶/家族諮商90分鐘

* 對象:不限年齡、族群

* 費用:僅酌收行政掛號費500元,諮商免費

* 次數:建議6至8次為一個週期,但可根據您的需要進行調整。


📅【如何預約?】

* 預約:直接撥打您附近協談中心院區的號碼,或親臨中心進行預約。

* 電話初談:透過初步電話對話,我們將更瞭解您的需求。

* 媒合心理師:根據您的需求,為您媒合最合適的心理師。


📞【聯絡我們-淡水院區】

電話:02-28094661轉2179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民生里民生路45號 恩典樓前棟1樓

📞【聯絡我們-台北院區】

電話:02-25433535轉2010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 福音樓9樓


讓我們與你一起,在人生的路途上緩緩前行。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

----------------------------------------------------------------------------------------------------------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馬偕協談中心 心理師 新開案門診時段 (202308更新)

馬偕協談中心 心理師 新開案門診時段 (202308更新)

 

台北院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曾郁嘉

曾郁嘉

    

工作會議

余彥德

曹淑華

呂奕熹

下午

余彥德

曹淑華

呂奕熹

教育訓練

嚴     

心理師特約診

 

 淡水院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張哲銘

曾心一

李欣舫

工作會議

李欣舫

羅惠群

下午

羅惠群

張哲銘

教育訓練

曾心一

心理師特約診

 

備註:

1. 第一次來談的個案將會媒合在心理師新個案時段,待談過一次之後,若需要後續諮商,心理師可以配合安排到其他時段。

2.曾經來談個案原則上以安排原接案心理師接案優先,若心理師已經離職,請務必主動告知前次來談的大約時間,以方便調度紀錄。

3.本中心個案紀錄依法規保留七年,七年後將進行銷毀。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最新公告:因卡努颱風來襲,停止服務一天!

公告:

因卡努颱風來襲,馬偕協談中心明天停止上班一天!

原有預約民眾,將於接下來的上班日,

由協談中心主動以電話與您聯繫改約時間。

造成大家不便,請見諒!

也請大家在颱風期間保持輕鬆愉快心情。


馬偕協談中心敬上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馬偕協談中心 心理師 新開案門診時段 (202302更新)

 馬偕協談中心 心理師 新開案門診時段 (202302更新)

 

台北院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張慈容

呂奕熹

陳姵均

工作會議

陳姵均

曹淑華

下午

呂奕熹

  

曹淑華

教育訓練

呂奕熹

張慈容

 

 淡水院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連爾凝

張依雯

連爾凝

工作會議

李欣舫

羅惠群

下午

羅惠群

李欣舫

教育訓練

張依雯

心理師特約診

 

備註:

1.     第一次來談的個案將會媒合在心理師新個案時段,待談過一次之後,若需要後續諮商,心理師可以配合安排到其他時段。

2.     曾經來談個案原則上以安排原接案心理師接案優先,若心理師已經離職,請務必主動告知前次來談的大約時間,以方便調度紀錄。

3.     本中心個案紀錄依法規保留七年,七年後將進行銷毀。


協談中心工作人員專長介紹請參閱以下連結:https://mmhcounselor.blogspot.com/2023/02/2023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