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孩子家長,您辛苦了!一同在這段黑暗的路中找光亮
撰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生
馬偕協談中心吳岱儒實習心理師
當孩子出現拒學情況時,每天都深陷兩難之中,一方面孩子在學校有真實不想去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聽到各種的勸誡要自己回學校,這時不論師生關係、親子關係或是人際同儕關係都變得越來越緊張。同樣的,身為家長更是不好過,其身上的壓力焦慮與憂愁不比孩子來的少,一方面要回應學校老師來電的壓力、同時也要與孩子拉扯,更甚至每天也在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擔憂中和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自責中度過。
在幾次和拒學家長工作中,我真的感受到家長在面對拒學孩子管教中的辛苦與不容易。我看見家長們是多麼希望可以幫上孩子,也多麼想盡各種辦法,心裡牽牽掛掛的都是「怎麼樣才是對孩子好」,也因此常在軟硬兼施的管教中掙扎著,一方面怕自己太硬孩子反彈大有不好的後果,另一方面怕太軟又寵了孩子讓孩子沒辦法成長。
一個合適的時機來看看其親子關係
當孩子反覆不去上學時,很常見的是親子關係會逐漸的增加衝突與拉扯,每天父母的任務就是軟硬兼施的要求孩子上學,而孩子也會從拒絕學校開始轉變成也拒絕父母,在關係中越來越沉默或者是越來越激烈的反抗,一方面孩子很挫折從父母那邊聽到許多的批評與懷疑,另一方面父母更是挫折自己怎麼會教都教不動,而且怎麼孩子都不明白自己背後的苦心。一開始,拒學的抗戰是孩子與學校之間,但此刻似乎戰場也逐漸擴大為親子關係。
當孩子出現拒學時,不妨問問自己:「目前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怎麼樣子的?在拒學的困難中,孩子有視我為求助對象嗎?」、「若親子關係是座花園,裡頭有甚麼樣的景緻?」又或者「多做一點或少做一點甚麼,可以讓目前的關係出現一些不一樣?」其實很難有個定論要怎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最適宜的,但若讓你也覺得不喜歡的關係,就很有調整的必要,讓親子關係成為孩子的資源與求助的對象,拒學可能是孩子生命的一段,然親子關係卻是長長久久的一條路呢!
放眼未來,多元目標
不去上學、不讀書這的的確確衝擊我們的華人文化,當孩子拒學時,會不安的擔憂起孩子的未來前途該怎麼辦?人生是否就毀了一半?然可是當我們目標只有單一目標-想盡方法送孩子回學校時,然又事與願違時,這樣的挫折與失望會讓我們無法和孩子維持具支持性的關係。
然而在學歷之外,其實更擔心看到孩子因為在拒學上的挫敗而自我否認為自己的人生是無望與完蛋的。拒學對孩子而言,往往帶來的是一連串的負面連鎖反應,除了沒辦法跟大家一樣去上學的挫折之外,更多聽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懷疑而產生的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能力、覺得自己沒辦法做到任何事,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時,會更沒有信心去面對這個求學與自己的未來。
因此,拒學孩子其實很需要被幫助的是鬆動其自我挫敗,肯定孩子仍擁有其它的能力的可能性。為孩子在負面的評價中撐起一些些的不同看法,鼓勵他找回除了拒學這挫敗經驗之外,這世界仍有的機會與自己所擁有的正向能力與特質。一方面安定孩子也安定自己,觀察看看:「有沒有拒學孩子也有不糟糕的人生?」、「在即使回不到校園裡,有甚麼重要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在生活繼續培養的?」當然,孩子能穩定回學校當然好,走一般人的道路可能比較順利,但若一時半刻衝突的代價太大,我同時也相信其他的目標也是相同重要的:例如與他一起為下階段做準備、讓他仍感受到被肯定與明白他的存在除了帶給你麻煩之外仍有很多美好,又或者維持他其它的表現,在一些你覺得重要,而孩子也同樣有意願的事,維持堅定讓孩子持續為自己負責,孩子有做到時其自我感受自然就會有所不同。
放下自責、接受限制,做父母能做到的事
同時,我也很想支持在拒學挫折中辛苦的父母親,孩子不去上學這不完全是你的全責,雖然我們的文化中,孩子出狀況通通都是教之過,但是這個控訴實在太過沉重了。
孩子不去上學他有環境的真實困難也有需要為自己負責的地方,大人的管教也有其不如其所願的無奈,盡心與盡力外,也交還一些人生責任與對他的信心。我們在管教裡,做自己能做的、調整自己能調整的,成為一個「good enough的父母」已經是夠好了。真是辛苦拒學孩子的家長了!我們能做的,就像是陪孩子在一段長長無盡的黑暗中,試圖為他們找一點光亮,而這樣已經是大大的支持與陪伴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