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你所教的等於他所學的? ─康得祐老師

這是馬偕協談中心康得祐老師的文章,請參閱。

==================================



你所教的等於他所學的?



康得祐 



        記得先前在網路上讀過洪蘭教授的一篇文章,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描述一位母親希望藉由訓練孩子獨自搭校車上下學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生活。過程中雖然孩子一直表達對於獨自搭車的恐懼,但是為了使孩子學會自立,這位母親依舊堅持要孩子去完成這項任務。



        實踐的結果是孩子並未順利的回到家裏,而且因為坐過了站,流落在陌生的街頭,心中滿是無助及徬徨。最後孩子終於想起了家裡的電話號碼,打電話回家求助。當父親載著孩子,在放學兩個小時後終於回到家時,孩子紅著眼眶,猛力關上房門,憤怒地衝進房間。他拒絕與任何人說話,假裝埋頭作功課,對媽媽探門喊吃飯充耳不聞… 



        這過程中孩子到底經驗了些什麼?是獨自面對生活所帶來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或是體認到真實世界的殘酷,沒有人會幫助你,即便是你的家人…當這孩子長大時,他會自行處理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努力,甚至強迫自己消化所有生活事件帶來的情緒,不願求助,因為經驗告訴他,即便他將內心的害怕、不安表達出來,也不會有人伸出援手…所以,我們所希望教會孩子的是什麼?相信後者所帶來的負向影響,不會是父母在教導孩子獨立時所期望看見的結果。



那麼,我們能夠怎麼做,讓孩子所學習到的盡可能的貼近我們所想教導的呢?以下提供幾個重點來給家長們參考:



1.先思考、後教導:以教導孩子獨立為例,父母可以先試著釐清自己心中認定的獨立所代表的具體行為為何?接著思考我們希望孩子透過學習獨立得到些什麼好處?我所要使用的方式是否能夠達到這些目標?接著再進入下一個階段。



2.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階段性的方式,配合孩子的步調,慢慢的將學習的步驟交給孩子,因為學習並非一蹴可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孩子在面對學習上有足夠的安全感,而不至於在犯錯或是遭遇困難時不知所措並引發孩子的恐懼、焦慮或挫敗感,造成對下一次嘗試的抗拒。



3.核對、傾聽及澄清:最後是當孩子完成這項任務時,花些時間去詢問他在過程中有些什麼樣的感受?並對於自己所希望孩子學習的目標進行核對,若孩子在過程中有負面情緒產生時,也能夠與孩子討論,讓孩子不會因為負向的感受的出現,而否定了在學習歷程中其他正向的感受。



期待這樣的方式,更能夠讓我們在面對教導孩子的情境時,將滿滿的愛傳達給孩子們。(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