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當差不多先生遇上完美小姐(班督導週報20090204)

還沒有過元宵,還是跟大家拜個晚年,祝新春如意喔!



班督導週報2009.02.04

主題:當差不多先生遇上完美小姐 



        胡適先生早年一篇「差不多先生」點出當年的生活陋習,如今因為社會環境的改變,卻是造就出一大群的「完美小姐」。差不多先生缺少生活的精準度,沒有完整的計畫,凡事模稜兩可,生命就在胡混中間莫名流逝;完美小姐講究實事求是,但卻無法接受一絲絲的偏差,於是每日活在指責自己或怪罪他人的痛苦中。 



        教育心理學中有個專業名詞叫「後設認知」,意義是說,如果我們不瞭解一件事或物品,剛開始會用現有的理解去猜測解釋,如果解釋是對的,就會加強我們對這個事物的瞭解;若解釋是錯的,那麼就可以修正我們的概念,回到正確的解釋上。簡單的說,就是強調從學習的過程中汲取經驗,來隨時調整修正自己的概念。例如說,三十年前的電腦是一間三十坪大的房子才裝得下,三十年後的電腦隨身包包就可以帶著走;三十年前一套電腦要數百萬,三十年後電腦只要八千八!概念隨著時間、環境、科技的改變,我們對「電腦」這兩個字的定義,也就有所不同,並且越來越完整與豐富。當然,有時候一次的學習是無法形成概念的,往往需要兩三次的錯誤學習,讓我們的想法越來越清楚,也越來越能理解,並能對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釋。 



        用後設認知來解釋「完美小姐」,就是說這類型的人無法接受生命中的改變或錯誤,凡事都是絕對的,沒有改變調整的空間,如果有一次碰到了挑戰,就會感到認知上的失調,不是著眼在學習與調適的歷程,卻是專注在改變帶來的挫折與失望。嚴重者,就會不斷去嘗試想要回到原來理想中的完美狀態,就出現了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這是我們這個社會「強迫症」越來越多的可能原因。 



        那麼用後設認知來解釋「差不多先生」,則是不管社會怎麼改變,這類型的人完全不在乎,社會、環境、事物的改變都跟他沒關係,於是一次兩次、甚至十次的錯誤學習,他們也只選擇以不斷應萬變,因此變得消極、退縮、麻痺,也就不斷嘗試到挫折與沮喪,缺乏改變的動力。長期感到自己跟環境的無法配合,又缺乏改變的動力,「憂鬱症」就這樣伴隨著發生了。 



        其實,完美小姐與差不多先生,正是鐘擺效應的兩端點,過度的堅持完美或是過度的放棄自我,似乎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若在我們接聽電話的同時,可以提醒完美小姐的個案,多給自己一些學習的機會,而不要著眼在不完美的缺失上;或是鼓勵差不多先生的個案,生命的歷程不斷給我們一些提示,要不要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的試試看。儘量不要把自己逼到鐘擺的兩端,而是好好去體會擺動的過程,接受人生之中的不確定,嚐試接受新的改變與挑戰,如同日本醫生日野原重明的新書《快樂的15個習慣》中說的,命好不如習慣好,快樂的人由快樂的習慣所造就,也許人生的光明面就在此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