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心理師的話》伴你前行:走過產後情緒的迷霧,作者: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伴你前行:走過產後情緒的迷霧

文/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初為人父母,是人生中一段重大的歷程,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僅為家庭帶來喜悅,也伴隨著身心與生活模式的巨大轉變。然而,在社會普遍對新生命充滿祝福與期待的氛圍下,父母們可能正獨自面對著一場不為人知的內心風暴,也許你正抱著懷裡可愛的小生命,心中卻悄悄藏著一抹不安;也許你剛結束了一場筋疲力盡的夜奶,拖著沉重的身體,在鏡子前看見了陌生且疲憊的自己。

無盡地餵奶、擠奶、換尿布、哄睡……妳的生活被孩子填滿,曾經的自己彷彿消失了。親友們充滿熱情地探視,並給予「妳要多休息」、「妳要多吃點」的建議時,妳卻感到一股說不出的煩躁;孩子哭鬧不停,妳努力安撫,卻仍無法讓他停止時,妳心底會不會冒出一個小小的聲音:「我是不是很糟糕?我真的能勝任母親這個角色嗎?」

你感到情緒低落、易怒,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育兒的疲憊感、睡眠不足,以及對新角色應接不暇的焦慮感接踵而至,這些感受是否與你此刻的心情有所共鳴?期盼這篇文章,能讓你知道:你努力在一個全新的角色中安頓自己,請不要害怕,也不要感到羞愧,你並不孤單,這些感受並非特例,也並非個人脆弱的展現,其實這是一種可以被理解的經驗,也有方法可以幫助你慢慢走出來。

 

一、聽見內心深處的聲音:產後情緒的各種樣貌

無論你是第一次成為母親,還是已經有其他孩子,每一次生產對身體與心理來說都是一次重新適應的過程。妳的身體、心理,甚至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都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轉變,荷爾蒙的快速變化、睡眠不足、哺乳挑戰、育兒責任的承擔,加上社會期待與自我要求,很容易讓人感到身心俱疲。

這些壓力不一定會立刻表現出來。有時候,是在寶寶出生幾天後才開始覺得情緒變得敏感、有點容易落淚,或對事物提不起興趣,這是許多媽媽常見的情緒變化。現代精神醫學將產後的情緒困擾,依照嚴重程度跟持續的時間,分為三種不同的狀態,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目前處在哪種風暴裡:

 

1.      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這是最常見的狀況,約50%80%的媽媽會發生,通常在產後 2-3 天左右開始,你可能會覺得莫名地想哭、情緒變得易怒、焦慮不安,甚至晚上難以入睡,這不是你「不夠堅強」,而是你的身體正在經歷一場「荷爾蒙的過山車」。懷孕時穩定的高濃度荷爾蒙,在生產後急遽下降,就像海浪退去後留下的空虛感,加上身體的疲勞、傷口的疼痛以及育兒的壓力,這些情緒的出現,其實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我需要休息,我需要被照顧。」即使只是每天能夠安靜坐下來喝一杯熱水、說一句「今天我也做得很好」,都可能成為支撐你的力量。請給自己多一點耐心與溫柔,通常在足夠的休息和家人的支持下,這些症緒會在兩週內慢慢消退。

2.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當情緒低落的狀態持續超過兩週,而且你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抽離,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我們就必須警覺這可能已經是產後憂鬱症了。大約有10%15%的媽媽會經歷這個階段,它與一般情緒低落最大的不同,在於症狀的強度與持續時間,妳可能會感受到以下幾種情緒:

l   持久的低落與悲傷:不是偶爾的哭泣,而是幾乎每天都感到難過,甚至覺得生活沒有任何樂趣。

l   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曾經喜歡的興趣、與朋友聊天,都變得索然無味,甚至對跟孩子的互動也感到麻木。

l   飲食與睡眠的巨大變化:可能變得食慾不振,體重快速下降;或者會變得暴飲暴食,用食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睡眠上,即使孩子睡著了,也可能因焦慮而失眠,抑或變得嗜睡,只想用睡眠來逃避一切。

l   時常感到疲倦或失去活力:你覺得自己總是精疲力盡,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

l   動作變得遲緩或動不停:你覺得自己似乎無法安靜下來,總是急急忙忙;或是變得很緩慢,像是停格一樣。

l   強烈的自責與罪惡感:你會不斷地責怪自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甚至覺得自己是個負擔。

l   注意力不集中與猶豫不決:你的思緒可能會變得混亂,喪失思考的能力,簡單的決定都變得困難,甚至難以專注於一件事情。

l   出現傷害自己或寶寶的念頭:這是最危險的警訊,當你的思緒被絕望佔據,甚至出現想傷害自己或寶寶的衝動時,請務必立即尋求協助。

3.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這非常罕見,但是是最為嚴重的狀況,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通常在產後一個月內,情緒會變得極度不穩定,甚至出現幻覺、妄想、思緒混亂等症狀。這個時候媽媽的判斷力會嚴重受損,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如果你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出現類似症狀,請務必將其視為緊急狀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二、別再獨自承受:為何產後憂鬱會發生?

產後憂鬱的成因相當複雜,除了生理上的荷爾蒙變化,也與身體外觀改變、育兒壓力、婆媳關係、生活型態翻轉等因素有關,它就像一場暴風雨,是由多個因素匯聚而成,包含:

1.          生理因素:如前述提及,產後荷爾蒙的急遽變化是首要原因,此外,產後的疲憊、身體的疼痛(如剖腹產傷口、餵奶時的乳房疼痛等),也都會加劇憂鬱情緒。

2.          心理因素:成為母親的角色轉變,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你可能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認為「好媽媽」應該要有完美的表現,要展現母愛,但當現實與期待產生落差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與自責。

3.          社會環境因素:來自親友過度的關心或不經意的「指導」、婆媳之間的育兒觀念差異,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都會讓媽媽感到被壓迫與孤立,你不再能隨心所欲地出門,甚至連好好洗個澡,都成了奢侈,當你的身心都被限制時,情緒的出口自然也變得狹窄。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幫助呢?其實自我察覺是尋求協助的第一步。一般在產後,醫療院所會請媽媽填寫「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這是一個快速了解自己情緒狀態的工具。除了量表,妳也可以問問自己:

ü   我的焦慮和緊張感是否難以放鬆?

ü   我是否感到身體疼痛,卻找不出原因?

ü   我是否害怕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寶寶?

ü   我是否不想出門,也不想與人接觸?

由於產後憂鬱的症狀往往會被社會大眾忽視或輕描淡寫地帶過,常被誤認為「媽媽不夠堅強」、「當媽媽本來就是這樣」,而讓許多媽媽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選擇獨自承擔,也因此容易被忽略。請記得,當你發現自己比平常更容易感到憂鬱,且情緒低落的時間比你預期的還要長,這就是一個需要向外尋求專業支持的訊號了。

 

三、別忘了,爸爸們也需要被看見

在談論產後憂鬱時,我們總是以媽媽為主角,然而爸爸其實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根據研究顯示,約有7%的伴侶也會罹患產後憂鬱,他們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照顧寶寶而被指責;可能為了夜間的哭鬧而睡眠不足,隔天卻仍需正常上班;可能聽到孩子的哭聲時感到煩躁易怒,卻因為「男人要有肩膀」的社會期待,而將這些情緒壓抑下來。

當所有人的關心都集中在媽媽和寶寶身上時,爸爸們的身心需求往往被忽略了,他們承受著家庭財務的壓力,面對著太太的情緒,倘若開口說出「我也很累」,似乎又成為另一項被指責「不夠體諒產婦」。

身心俱疲的爸爸無法在家「坐月子」,也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但很多爸爸卻因為害怕異樣的眼光、同儕壓力、或是工作銜接等問題而不敢主動尋求資源協助。因此,請記得,這段旅程是你們兩個人一起走的,在照顧自己的同時,也別忘了多關心身邊的另一半,互相支持,才能讓這個家庭走得更穩健。

 

四、溫柔地接住自己:預防與尋求協助

給媽媽們

1. 維持基本的生活機能:嘗試規律作息,哪怕只是多睡一小時;顧及營養和健康飲食,吃飽、隨時補充水分,讓身體保持基本能量。

2. 善待自己,允許不完美:你可以留意自己的情緒,覺察到負面情緒的持續與否,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請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有疲憊和無力的時刻,放下「完美媽媽」的包袱,你只需要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3. 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使只有半小時,也請為自己創造一個喘息的空間,喝一杯熱茶,聽一首喜歡的歌,或是單純地享受一個人的寧靜。

4. 勇敢開口,尋求支援:不要害怕讓家人或朋友知道你的感受,倘若你感到疲憊,請告訴另一半或家人:「我需要休息一下,可以請你幫我照顧一下寶寶嗎?」

5. 建立育兒支援網:尋找同樣身為新手父母的朋友,互相分享經驗,你會發現原來大家都在經歷同樣的掙扎,這會大大減輕你的孤獨感。

 

如果情緒持續低落,請不要猶豫,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l   醫療機構:你可以尋求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醫師的協助,目前有許多醫院提供女性整合門診,由婦產科及精神科醫師共同提供諮詢與治療。

l   社區資源:如果你考量隱私,可以到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是向有合格立案的心理諮商機構,尋求心理諮商服務。

 

給伴侶與親友們

1.          實際的幫助比言語更重要:不要只說「需要幫忙跟我說」,而是主動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孩子,能有效減輕媽媽的負擔。。

2.          傾聽,而不是給予建議:當媽媽透露擔憂或焦慮時,請「只」陪伴在他身邊,讓他抒發情緒。不要急著給予「你要堅強」或「這沒什麼」的建議,只需要靜靜地陪著他,讓他知道:「我在這裡,我聽你說。」單純的傾聽就是最好的支持。

3.          溫柔地鼓勵她就醫:如果觀察到媽媽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請溫柔地鼓勵她尋求專業協助,並陪同她一起就醫諮詢。

 

無論你的家庭型態如何,無論你是一位媽媽、爸爸,或單獨承擔育兒責任的父母,產後這段時間,是生命的轉變,也是一場考驗,這場旅程的挑戰是真實存在的。請記得好好愛自己,才能更有力量地去愛孩子,你不是一個人,允許自己不完美,因此尋求幫助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負責任且堅強的選擇。

《心理師的話》為什麼我們會愛上「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從《母胎單身大作戰》看見互補的吸引力!作者:蔡培琳實習心理師

 

為什麼我們會愛上「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從《母胎單身大作戰》看見互補的吸引力

蔡培琳 實習心理師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者你自己就是?

l   一個總是深思熟慮、做事前會列出清單的人,但偏偏喜歡上一個隨性自在、走一步算一步的人?

l   又或是你敏感細膩,小劇場滿腦子跑個不停,卻容易被一個冷靜、話不多、不善表達情感的人所吸引?

明明頻率不同,卻偏偏讓你心動不已。這樣的吸引,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可以形容,叫作 「互補性」。

 

📺 從《母胎單身大作戰》看見互補的選擇

近期熱播的戀愛實境節目《母胎單身大作戰》中,參與者姜志受就遇上了這樣的情境,讓她在兩位對象間猶豫不決:

一位是積極示愛、情緒隨著她起伏的賢圭;另一位則是情緒穩定、話不多卻讓人安心的勝理。

志受個性細膩敏感,容易在關係中感到不安。而勝理正好相反情緒平穩,恰好能穩住志受的焦慮,總是在她不安時安靜地陪在一旁,不追問、不逼迫。最終,她選擇了情緒穩定的勝理。

這不只是她個人的愛情選擇,也喚起許多觀眾在關係中的熟悉感:為什麼我們會被那個「剛好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吸引?

 

什麼是互補性(complementarity)?

互補性,指的是我們在關係中,會被那些擁有我們所缺乏特質的人吸引,因為他們身上有我們沒有、但欣賞甚至渴望的特點。

例如:

l   當你內心混亂時,容易被穩定冷靜的人吸引

l   當你個性活潑開朗,反而對安靜內斂的人感到好奇

l   當你深思熟慮與謹慎,可能會被隨性衝動、自信堅定的人所吸引

這不僅僅是性格上的差異,更多時候,是對方潤滑與填補了我們缺乏或渴望的需求。就像志受被勝理的平靜所吸引,帶來安全感。

 

互補帶來吸引,也可能帶來挑戰

雖然互補帶來吸引力,但這種差異也可能帶來摩擦。儘管志受(那位敏感細膩的女生)最終選擇了個性互補、情緒穩定的勝理,但兩人相處中仍看到不少挑戰。

《母胎單身大作戰》節目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志受曾向勝理分享過往傷痛,但幾天後勝理卻完全忘記志受說過的話,志受臉色瞬間僵住,眼神中全是震驚與受傷。對勝理來說,他可能是「記性不太好」或「沒意識到那段話的重要性」;但對志受而言,這樣的回應就像是:「我很努力說出口的情緒,你卻沒有放在心上。」

 

這是互補關係中常見的困境:

l   一方努力表達情緒,另一方卻未能接住

l   溝通節奏和理解方式不在同一條線上

l   互補若缺乏理解,容易從「相互吸引」變成「相互拉扯」

 

從互補到理解

互補性關係常有火花,但也容易讓人陷入「愛得辛苦」,如果雙方沒有意識到彼此差異的來源,就容易陷入困境。

「那麼,是不是互補的關係就一定不適合?未必如此。」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意識到這樣的互補模式,並且學會看懂彼此的行為背後,藏著什麼樣的需求與情緒。我們能不能在差異中,找到新的相處節奏?

 

我可以做什麼?

1.          覺察自己的需求:不是問他對不對,而是可以先觀察自己什麼時候會感到不安、在意什麼。

2.          理解對方的愛語與表達方式:例如對方的冷靜,不代表冷漠;話少,也不代表不在意。試著理解他傳達關愛的方式,並問問自己,能接受這樣的互動嗎?

3.          建立溝通橋梁,不強迫一致,但求理解:互補不是一方妥協,而是兩個不同步的人,試著找到一種新的節奏。

 

互補的關係,本來就有張力,即使雙方努力靠近,仍可能在某些時刻感到受傷,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過於敏感。但這些感受不是錯,光是願意看見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就是一種開始。

你是否也曾在關係中遇到過這樣的互補?不妨想想,這樣的差異為你們帶來了什麼?而你,又能如何溫柔地照顧自己的需要,在差異中找到新的平衡點呢?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最新消息》馬偕協談中心新進實習心理師簡介,請參閱

馬偕協談中心新進實習心理師簡介

本年度馬偕新進實習心理師簡介,目前將於八月份開始開放預約時段,
有需要的民眾可以依需求,撥打院區聯絡電話預約。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馬偕協談中心最新工作團隊簡介(202507更新)

馬偕協談中心最新工作團隊簡介(202507更新)

 

工作人員一覽表:

 

中心主任:彭榮恩 牧師

 

吳詩琪 小姐/行政人員

職掌:諮商預約窗口、個案資料登記、工作統計報表彙整、年度預算規畫及申請、單位物品管理等行政事宜

 

王瓊玉 小姐/管理師

職掌:CPE教牧諮商協會工作協調、平安線志工訓練與管理等行政事宜。

 

台北院區
 

呂奕熹 組長/心理師

學歷:政治大學心理系/美國天普大學教育心理所碩士

專長:中老年危機與失落議題、情緒壓力檢測與調適(HRV情緒儀檢測)、醫療、精神疾病與健康議題、員工協助方案、醫療教育諮商督導、科技成癮議題

 

 

曹淑華 心理師

學歷:中原大學心理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專長:自我整合與情緒調節、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密關係與伴侶諮商、親子與家族治療、情感型疾患之適應與調適、醫療教育訓練

 

 

馬詠心 實習心理師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自我探索、情緒困擾、人際議題、親密關係、兒童與青少年議題、親職教養 / 親子關係 / 家庭關係

 


吳孟沿 實習心理師

學歷: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研究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青少年與親子關係、家庭關係與互動、人際議題 / 親密關係、職場適應與壓力調適、情緒困擾與失落悲傷、自我覺察與生涯探索

 

淡水院區

 

江其穎 心理師

學歷:開羅美國大學諮商心理師學碩士/(中東難民輔導工作六年)

專長:壓力與情緒調節、失落與哀傷、親密與婚姻關係、神經系統導向的身心整合療癒、跨文化與雙語(中文/英文)諮商

 

 

李冠瑩 心理師

學歷: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

專長:親密關係與伴侶諮商、孕產期心理健康及調適、員工職場心理風險和情緒支持、家庭暴力與家事商談、沙盤治療

 

 

江蒓安 實習心理師

學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情緒困擾(憂鬱、焦慮、低落)、親密關係增溫、青少年議題、家庭關係、悲傷失落與依附創傷、EFT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國際認證(ICEEFT) 三階完訓

 

蔡培琳 實習心理師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自我探索、人際、家庭與親密關係、精神疾患、藥酒癮議題、職場壓力調適


(202507更新)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心衛文章》堅強是溫柔包起來的傷-理解「過度堅強」的身心代價與療癒之路----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堅強是溫柔包起來的傷-理解「過度堅強」的身心代價與療癒之路

文/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我不是不會痛,只是學會不說。我不是不需要人,只是太習慣讓別人需要我。」

 

在諮商室中,我常常遇到這樣的來談者:

他們通常表現得非常理性、成熟,並且總是為他人著想,情緒穩定而不輕易表露,當他們說「沒事」或「我還好」時,語氣溫和,讓人聽了很難不相信。然而,當我們進一步交談後,我們會發現,這些看似無所謂的話背後,隱藏的是長期的壓抑、委屈,甚至孤獨感。

這些人通常擁有一個共通點:習慣為他人付出,卻很少照顧自己。

他們對他人的情緒非常敏感,擅長安慰別人,卻很難對自己表達同樣的關愛;當感到疲憊或需要支持時,他們常常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會選擇將這些需求壓抑在心中;同時,他們內心經常質疑自己,習慣性地抑制自己的情緒,習慣了不表達痛苦,習慣了讓別人覺得他們總是能夠堅強圓滑地處理一切,甚至會告訴自己:我不應該需要幫助,我應該可以撐得住。

這些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長期壓抑的情感,這些情感難以得到安全釋放,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消耗內在的能量,最終可能引發情緒枯竭、慢性焦慮,甚至出現失眠、身體疲憊或腸胃不適等身心症狀。

長期處於這種情況下,來談者常常會感到自己像是一直在「為別人活」,但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與需求。這種「自我忽視」的情況,其實是壓抑情感的一種防衛機制,長久下來,可能對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

 

l   堅強,是為了撐過沒有人接住的時候

很多來談者會這樣說:「我不想讓別人擔心」、「他的事更重要,先處理他」,或者「說了也沒什麼用,還不如不說了」。這些話語聽起來像是內心的自我對話,它們早已深深根植在我們的思維模式中,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讓你覺得自己在「成熟」、「懂事」,但其實它源自於一種生存策略,是我們在某個階段學會的應對方式,並且在長期的經驗中逐漸內化─而你不得不繼續使用這樣的策略繼續維生

也許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曾經在一個不被允許表達情緒的環境中,或是當你需要幫助時,發現並沒有人願意耐心的傾聽,這些經歷慢慢教會了你,將焦點集中在他人身上,這樣至少能夠感受到自己有用、被需要,並且能夠感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掌控情況。

然而,長期的「情緒讓位」、「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行為,可能會讓你逐漸與自己的需求、情緒越來越疏離,甚至不再能夠真正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我們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時,最終可能會對自己感到陌生,甚至感受到孤獨。

 

l   當你忘了自己也需要被擁抱

有些來談者在關係中看起來非常獨立、體貼,甚至在照顧他人方面無微不至。但當他們的伴侶或親密的人開始接近、試圖關心他們時,他們卻常常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選擇逃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渴望被愛,而是因為他們太久沒有「被照顧」的習慣。甚至在潛意識裡,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不配被照顧,甚至會對親密關係產生某種程度的恐懼。

這正是許多「過度堅強型」人格的防衛機制之一:他們渴望親密關係,但往往帶著恐懼與不信任。當我們長時間未能放下防備,未能允許自己示弱,我們就會逐漸忘記,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並不一定是危險的。事實上,當我們開始允許自己表達需求,並開始接受他人的關愛時,才可能真正感受到療癒的力量。

而療癒的第一步,是學會承認自己有需求,願意在安全的環境中接受被他人照顧,這需要我們勇敢地放下過去的防衛,並重新學習「信任他人」的能力。

 

l   練習讓自己,也成為被照顧的那一方

療癒是一場細水長流的歷程,而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事情。當你開始學會卸下長期建立的防備時,以下這些練習,將有助於你逐步恢復與自己和他人更真實的聯繫,送給正在努力放下防衛的你:

 

1. 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

從一句簡單的「我今天有點累,可以請你幫我一下嗎?」開始。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表達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實際上可能會遇到內心的掙扎—「我不想麻煩別人,我不應該讓他們看到我脆弱」或「如果我提出需求,會不會讓對方覺得我不夠堅強?」這些內心的抗拒聲音是常見的,而這個練習會幫助你了解,真正關心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需求而遠離,反而會更想貼近你。這是建立互信的第一步,也會幫助你學會如何逐步卸下防備,讓自己變得更加真實。

2. 覺察「自我忽略」的時刻

當你再次下意識地選擇將他人放在前面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受如何?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聽起來像是理所當然的問題,但在實踐中,它將會引發更多的困惑或反思,你或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或許會感到空虛或困惑。這是自我關懷的開始,也是理解自己情感需求的重要步驟,不過這條路可能不會一蹴可幾,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迷失了。

3. 允許自己脆弱,也是一種成熟

脆弱並不意味著不堅強,事實上,它是一種勇敢地面對內心真實的表現。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允許自己脆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害怕甚至羞愧。「如果我脆弱了,會不會讓別人失望?」這樣的恐懼是很真實的,但當我們能允許自己表達脆弱時,你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建立的連結不僅更加深刻,反而會讓自己更感到親密和被接納。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同時它也可能帶來不小的挑戰。

4. 尋求專業協助,創建一個安全的自我探索空間

諮商是一個安全的空間,提供你一個不帶評價的環境,讓你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並且被接納、被理解。透過這樣的過程,你可以逐步恢復與自己內在的真實連結。

 

l   你不必一直堅強,因為你值得好好被愛

堅強確實是一種重要的力量,但更深層的勇氣,是願意放下這份堅強,允許自己展示脆弱。這不是示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信任: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被接納,並且有權享受他人的關愛。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或許它是你在某個階段的提醒—你不必一直是別人的依靠,你也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避風港。願你有一天,你不再只是那個一直撐住的人,而是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安然靠岸,安全地被愛。

《心衛文章》微光引航:憂鬱症患者家屬如何在陪伴的旅途中點亮希望,盧仕康實習心理師

 

微光引航:憂鬱症患者家屬如何在陪伴的旅途中點亮希望

盧仕康 實習諮商心理師

憂鬱症就像一片無盡的迷霧,悄悄籠罩在心靈的每一個角落,讓人迷失在其中。這迷霧並非突然降臨,而是逐漸蔓延,慢慢吞噬了原本清晰的方向與熟悉的景色。人們不再能夠看見前方的路,也失去了辨別出自己的力量,感覺無論如何前行,都只能原地踏步,找不到出口。

有時,這迷霧像是一場無聲無息的暴風雨,淋濕了每一寸感覺,讓心中的火焰逐漸熄滅,留下的只是一片潮濕的荒地。即便陽光透過雲層照射過來,憂鬱症患者也無法感受到它的溫暖,因為心中那片厚重的雲已經阻擋了一切。

當我們所愛的人與憂鬱症抗爭時,這條路並不平坦,您可能常常感到無力,甚至會感到疲憊,且困惑於如何真正幫助他們。然而,請相信您的存在與陪伴,對患者來說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光亮,正如漆黑夜晚中的微光,指引著他們前行。您的愛與支持,可以成為他們走出陰霾的重要力量。

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症並非僅僅是情緒低落或短暫的悲傷,它可能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更久,並影響患者的情感、思維和行為。常見的憂鬱症症狀如:

心理層面

生理層面

持續的情緒低落、 悲傷、絕望感

長期疲勞或精力不足

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失眠或過度嗜睡

自我價值感低落

食慾與體重明顯的變化

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

身體疼痛不適,如頭痛、背痛、消化不良等

出現自殺意念或自傷行為

性慾降低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可能與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相關,包括遺傳、壓力、創傷等。患者的病情波動,可能一段時間看起來情況好轉,但也可能突然又陷入低潮。這就是為什麼家屬的支持對於患者來說如此重要——在這段曲折的康復旅程中,您的陪伴是他們心靈的力量來源。

照顧憂鬱症患者家屬的挑戰

(1)無助感與疲憊感

家屬在陪伴患者時,常常會感到無助,特別是在看見他們的情緒似乎無法改善時。持續的情緒波動和反覆無常的病情,可能讓家屬感到壓力巨大,甚至有時會感到情緒耗竭。這種無助感可能來自於家屬想要改變現狀,但卻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

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性:這需要專業的治療與時間,能夠陪伴與支持,已經是極大的幫助。

尋求支持:無論是向親友尋求幫助,還是參加家屬支持小組,與他人分享您的感受,都是減輕壓力的有效方式。

(2) 情感共鳴的困難

家屬可能難以理解憂鬱症患者的行為和情感反應,且患者可能看起來對周圍事物毫無興趣,甚至不願意溝通,這讓家屬感到被拒絕或疏遠。

保持開放的心:患者的退縮或冷漠並不是針對您,而是病情的反應。嘗試保持開放的心態,理解他們正經歷的痛苦,而非排斥您。

(3) 壓力和焦慮

作為家屬,您可能會擔心患者的病情、未來的生活,甚至對他們的自殺風險感到恐懼。這種持續的焦慮感,可能讓您無法專心應對自己的生活需求。

專業協助:家屬應尋求專業心理師或醫生協助,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專業的協助能減輕您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並給予實際建議。

注意自我照顧:照顧者的壓力往往被忽略,但只有當您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長期有效地支持患者。

(4) 自責與罪惡感

許多家屬會感到內疚,認為是自己的行為或過去的疏忽導致患者的病情。他們可能不斷反思過去,或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情緒對家屬來說非常沉重。

專注於當下的陪伴:憂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複雜疾病,不是某個人或某件事造成的。停止自責,接受這一現實能讓您更專注於當下的陪伴。

我可以怎麼做?

憂鬱症並不是一時的情緒低落,也不是「想開一點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一種需要持續治療和關注的疾病。當患者感覺被黑暗籠罩時,作為家屬,理解他們的困境至關重要。當我們學習憂鬱症的症狀和表現方式,了解為什麼他們有時會感到無力或毫無生氣。理解這個過程會讓我們更具備耐心,知道康復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波折的旅途。

陪伴比言語更有力量

許多家屬會面臨這樣的困惑:我該對他們說什麼?

在憂鬱症的陰影下,語言有時無法觸及患者的內心。真正的陪伴、無條件的關懷,常常比言語更具力量。坐在他們身邊,聆聽他們的感受,即使他們選擇沉默,您的存在本身就已經給予了他們最大的安慰。

信任專業治療的力量

憂鬱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專業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往往是康復的關鍵。鼓勵您的家人尋求專業幫助,並信任專業團隊的建議。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充滿曲折,患者可能在治療中有時顯得毫無進展,甚至有倒退的現象。這時候,家屬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您可以提醒患者,康復不是線性過程,波動是正常的。而每一個小進步,無論多麼微小,都是值得鼓勵的。

自我照顧

照顧憂鬱症患者的過程中,家屬的壓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您可能會感到情緒上的耗竭、無力,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重要的是,您需要知道何時該尋求幫助,何時該給自己休息的時間。作為家屬,您並不需要承擔所有的負擔,適時地尋求朋友、家人或專業的支持,同樣重要。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您的家人。

點亮希望的微光

憂鬱症的旅程可能讓患者感到前途渺茫,家屬可以成為那道微光,點亮他們前行的路。這並不意味著您要解決所有問題,而是以愛與關懷的姿態,幫助患者找到希望的曙光。讓他們感受到,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有您在身旁,一起經歷這段旅途。即使有時候看似停滯不前,這份微光依然能夠在漫漫長夜中引領方向。這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時間的旅程,您不需要獨自承擔所有,專業的團隊、家人和朋友都會是您的支持力量。

在黑夜裡,我們守望微光,相信黎明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