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前行:走過產後情緒的迷霧
文/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初為人父母,是人生中一段重大的歷程,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僅為家庭帶來喜悅,也伴隨著身心與生活模式的巨大轉變。然而,在社會普遍對新生命充滿祝福與期待的氛圍下,父母們可能正獨自面對著一場不為人知的內心風暴,也許你正抱著懷裡可愛的小生命,心中卻悄悄藏著一抹不安;也許你剛結束了一場筋疲力盡的夜奶,拖著沉重的身體,在鏡子前看見了陌生且疲憊的自己。
無盡地餵奶、擠奶、換尿布、哄睡……妳的生活被孩子填滿,曾經的自己彷彿消失了。親友們充滿熱情地探視,並給予「妳要多休息」、「妳要多吃點」的建議時,妳卻感到一股說不出的煩躁;孩子哭鬧不停,妳努力安撫,卻仍無法讓他停止時,妳心底會不會冒出一個小小的聲音:「我是不是很糟糕?我真的能勝任母親這個角色嗎?」
你感到情緒低落、易怒,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育兒的疲憊感、睡眠不足,以及對新角色應接不暇的焦慮感接踵而至,這些感受是否與你此刻的心情有所共鳴?期盼這篇文章,能讓你知道:你努力在一個全新的角色中安頓自己,請不要害怕,也不要感到羞愧,你並不孤單,這些感受並非特例,也並非個人脆弱的展現,其實這是一種可以被理解的經驗,也有方法可以幫助你慢慢走出來。
一、聽見內心深處的聲音:產後情緒的各種樣貌
無論你是第一次成為母親,還是已經有其他孩子,每一次生產對身體與心理來說都是一次重新適應的過程。妳的身體、心理,甚至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都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轉變,荷爾蒙的快速變化、睡眠不足、哺乳挑戰、育兒責任的承擔,加上社會期待與自我要求,很容易讓人感到身心俱疲。
這些壓力不一定會立刻表現出來。有時候,是在寶寶出生幾天後才開始覺得情緒變得敏感、有點容易落淚,或對事物提不起興趣,這是許多媽媽常見的情緒變化。現代精神醫學將產後的情緒困擾,依照嚴重程度跟持續的時間,分為三種不同的狀態,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目前處在哪種風暴裡:
1.
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這是最常見的狀況,約50%到80%的媽媽會發生,通常在產後 2-3 天左右開始,你可能會覺得莫名地想哭、情緒變得易怒、焦慮不安,甚至晚上難以入睡,這不是你「不夠堅強」,而是你的身體正在經歷一場「荷爾蒙的過山車」。懷孕時穩定的高濃度荷爾蒙,在生產後急遽下降,就像海浪退去後留下的空虛感,加上身體的疲勞、傷口的疼痛以及育兒的壓力,這些情緒的出現,其實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我需要休息,我需要被照顧。」即使只是每天能夠安靜坐下來喝一杯熱水、說一句「今天我也做得很好」,都可能成為支撐你的力量。請給自己多一點耐心與溫柔,通常在足夠的休息和家人的支持下,這些症緒會在兩週內慢慢消退。
2.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當情緒低落的狀態持續超過兩週,而且你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抽離,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我們就必須警覺這可能已經是產後憂鬱症了。大約有10%到15%的媽媽會經歷這個階段,它與一般情緒低落最大的不同,在於症狀的強度與持續時間,妳可能會感受到以下幾種情緒:
l
持久的低落與悲傷:不是偶爾的哭泣,而是幾乎每天都感到難過,甚至覺得生活沒有任何樂趣。
l 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曾經喜歡的興趣、與朋友聊天,都變得索然無味,甚至對跟孩子的互動也感到麻木。
l
飲食與睡眠的巨大變化:可能變得食慾不振,體重快速下降;或者會變得暴飲暴食,用食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睡眠上,即使孩子睡著了,也可能因焦慮而失眠,抑或變得嗜睡,只想用睡眠來逃避一切。
l
時常感到疲倦或失去活力:你覺得自己總是精疲力盡,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
l
動作變得遲緩或動不停:你覺得自己似乎無法安靜下來,總是急急忙忙;或是變得很緩慢,像是停格一樣。
l
強烈的自責與罪惡感:你會不斷地責怪自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甚至覺得自己是個負擔。
l
注意力不集中與猶豫不決:你的思緒可能會變得混亂,喪失思考的能力,簡單的決定都變得困難,甚至難以專注於一件事情。
l
出現傷害自己或寶寶的念頭:這是最危險的警訊,當你的思緒被絕望佔據,甚至出現想傷害自己或寶寶的衝動時,請務必立即尋求協助。
3.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這非常罕見,但是是最為嚴重的狀況,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通常在產後一個月內,情緒會變得極度不穩定,甚至出現幻覺、妄想、思緒混亂等症狀。這個時候媽媽的判斷力會嚴重受損,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如果你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出現類似症狀,請務必將其視為緊急狀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二、別再獨自承受:為何產後憂鬱會發生?
產後憂鬱的成因相當複雜,除了生理上的荷爾蒙變化,也與身體外觀改變、育兒壓力、婆媳關係、生活型態翻轉等因素有關,它就像一場暴風雨,是由多個因素匯聚而成,包含:
1.
生理因素:如前述提及,產後荷爾蒙的急遽變化是首要原因,此外,產後的疲憊、身體的疼痛(如剖腹產傷口、餵奶時的乳房疼痛等),也都會加劇憂鬱情緒。
2.
心理因素:成為母親的角色轉變,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你可能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認為「好媽媽」應該要有完美的表現,要展現母愛,但當現實與期待產生落差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與自責。
3.
社會環境因素:來自親友過度的關心或不經意的「指導」、婆媳之間的育兒觀念差異,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都會讓媽媽感到被壓迫與孤立,你不再能隨心所欲地出門,甚至連好好洗個澡,都成了奢侈,當你的身心都被限制時,情緒的出口自然也變得狹窄。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幫助呢?其實自我察覺是尋求協助的第一步。一般在產後,醫療院所會請媽媽填寫「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這是一個快速了解自己情緒狀態的工具。除了量表,妳也可以問問自己:
ü
我的焦慮和緊張感是否難以放鬆?
ü
我是否感到身體疼痛,卻找不出原因?
ü
我是否害怕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寶寶?
ü
我是否不想出門,也不想與人接觸?
由於產後憂鬱的症狀往往會被社會大眾忽視或輕描淡寫地帶過,常被誤認為「媽媽不夠堅強」、「當媽媽本來就是這樣」,而讓許多媽媽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選擇獨自承擔,也因此容易被忽略。請記得,當你發現自己比平常更容易感到憂鬱,且情緒低落的時間比你預期的還要長,這就是一個需要向外尋求專業支持的訊號了。
三、別忘了,爸爸們也需要被看見
在談論產後憂鬱時,我們總是以媽媽為主角,然而爸爸其實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根據研究顯示,約有7%的伴侶也會罹患產後憂鬱,他們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照顧寶寶而被指責;可能為了夜間的哭鬧而睡眠不足,隔天卻仍需正常上班;可能聽到孩子的哭聲時感到煩躁易怒,卻因為「男人要有肩膀」的社會期待,而將這些情緒壓抑下來。
當所有人的關心都集中在媽媽和寶寶身上時,爸爸們的身心需求往往被忽略了,他們承受著家庭財務的壓力,面對著太太的情緒,倘若開口說出「我也很累」,似乎又成為另一項被指責「不夠體諒產婦」。
身心俱疲的爸爸無法在家「坐月子」,也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但很多爸爸卻因為害怕異樣的眼光、同儕壓力、或是工作銜接等問題而不敢主動尋求資源協助。因此,請記得,這段旅程是你們兩個人一起走的,在照顧自己的同時,也別忘了多關心身邊的另一半,互相支持,才能讓這個家庭走得更穩健。
四、溫柔地接住自己:預防與尋求協助
給媽媽們:
1. 維持基本的生活機能:嘗試規律作息,哪怕只是多睡一小時;顧及營養和健康飲食,吃飽、隨時補充水分,讓身體保持基本能量。
2. 善待自己,允許不完美:你可以留意自己的情緒,覺察到負面情緒的持續與否,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請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有疲憊和無力的時刻,放下「完美媽媽」的包袱,你只需要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3. 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使只有半小時,也請為自己創造一個喘息的空間,喝一杯熱茶,聽一首喜歡的歌,或是單純地享受一個人的寧靜。
4. 勇敢開口,尋求支援:不要害怕讓家人或朋友知道你的感受,倘若你感到疲憊,請告訴另一半或家人:「我需要休息一下,可以請你幫我照顧一下寶寶嗎?」
5. 建立育兒支援網:尋找同樣身為新手父母的朋友,互相分享經驗,你會發現原來大家都在經歷同樣的掙扎,這會大大減輕你的孤獨感。
如果情緒持續低落,請不要猶豫,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l
醫療機構:你可以尋求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醫師的協助,目前有許多醫院提供女性整合門診,由婦產科及精神科醫師共同提供諮詢與治療。
l
社區資源:如果你考量隱私,可以到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是向有合格立案的心理諮商機構,尋求心理諮商服務。
給伴侶與親友們:
1.
實際的幫助比言語更重要:不要只說「需要幫忙跟我說」,而是主動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孩子,能有效減輕媽媽的負擔。。
2.
傾聽,而不是給予建議:當媽媽透露擔憂或焦慮時,請「只」陪伴在他身邊,讓他抒發情緒。不要急著給予「你要堅強」或「這沒什麼」的建議,只需要靜靜地陪著他,讓他知道:「我在這裡,我聽你說。」單純的傾聽就是最好的支持。
3.
溫柔地鼓勵她就醫:如果觀察到媽媽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請溫柔地鼓勵她尋求專業協助,並陪同她一起就醫諮詢。
無論你的家庭型態如何,無論你是一位媽媽、爸爸,或單獨承擔育兒責任的父母,產後這段時間,是生命的轉變,也是一場考驗,這場旅程的挑戰是真實存在的。請記得好好愛自己,才能更有力量地去愛孩子,你不是一個人,允許自己不完美,因此尋求幫助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負責任且堅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