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心衛文章》堅強是溫柔包起來的傷-理解「過度堅強」的身心代價與療癒之路----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堅強是溫柔包起來的傷-理解「過度堅強」的身心代價與療癒之路

文/李冠瑩諮商心理師

 

 

「我不是不會痛,只是學會不說。我不是不需要人,只是太習慣讓別人需要我。」

 

在諮商室中,我常常遇到這樣的來談者:

他們通常表現得非常理性、成熟,並且總是為他人著想,情緒穩定而不輕易表露,當他們說「沒事」或「我還好」時,語氣溫和,讓人聽了很難不相信。然而,當我們進一步交談後,我們會發現,這些看似無所謂的話背後,隱藏的是長期的壓抑、委屈,甚至孤獨感。

這些人通常擁有一個共通點:習慣為他人付出,卻很少照顧自己。

他們對他人的情緒非常敏感,擅長安慰別人,卻很難對自己表達同樣的關愛;當感到疲憊或需要支持時,他們常常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會選擇將這些需求壓抑在心中;同時,他們內心經常質疑自己,習慣性地抑制自己的情緒,習慣了不表達痛苦,習慣了讓別人覺得他們總是能夠堅強圓滑地處理一切,甚至會告訴自己:我不應該需要幫助,我應該可以撐得住。

這些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長期壓抑的情感,這些情感難以得到安全釋放,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消耗內在的能量,最終可能引發情緒枯竭、慢性焦慮,甚至出現失眠、身體疲憊或腸胃不適等身心症狀。

長期處於這種情況下,來談者常常會感到自己像是一直在「為別人活」,但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與需求。這種「自我忽視」的情況,其實是壓抑情感的一種防衛機制,長久下來,可能對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

 

l   堅強,是為了撐過沒有人接住的時候

很多來談者會這樣說:「我不想讓別人擔心」、「他的事更重要,先處理他」,或者「說了也沒什麼用,還不如不說了」。這些話語聽起來像是內心的自我對話,它們早已深深根植在我們的思維模式中,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讓你覺得自己在「成熟」、「懂事」,但其實它源自於一種生存策略,是我們在某個階段學會的應對方式,並且在長期的經驗中逐漸內化─而你不得不繼續使用這樣的策略繼續維生

也許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曾經在一個不被允許表達情緒的環境中,或是當你需要幫助時,發現並沒有人願意耐心的傾聽,這些經歷慢慢教會了你,將焦點集中在他人身上,這樣至少能夠感受到自己有用、被需要,並且能夠感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掌控情況。

然而,長期的「情緒讓位」、「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行為,可能會讓你逐漸與自己的需求、情緒越來越疏離,甚至不再能夠真正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我們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時,最終可能會對自己感到陌生,甚至感受到孤獨。

 

l   當你忘了自己也需要被擁抱

有些來談者在關係中看起來非常獨立、體貼,甚至在照顧他人方面無微不至。但當他們的伴侶或親密的人開始接近、試圖關心他們時,他們卻常常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選擇逃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渴望被愛,而是因為他們太久沒有「被照顧」的習慣。甚至在潛意識裡,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不配被照顧,甚至會對親密關係產生某種程度的恐懼。

這正是許多「過度堅強型」人格的防衛機制之一:他們渴望親密關係,但往往帶著恐懼與不信任。當我們長時間未能放下防備,未能允許自己示弱,我們就會逐漸忘記,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並不一定是危險的。事實上,當我們開始允許自己表達需求,並開始接受他人的關愛時,才可能真正感受到療癒的力量。

而療癒的第一步,是學會承認自己有需求,願意在安全的環境中接受被他人照顧,這需要我們勇敢地放下過去的防衛,並重新學習「信任他人」的能力。

 

l   練習讓自己,也成為被照顧的那一方

療癒是一場細水長流的歷程,而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事情。當你開始學會卸下長期建立的防備時,以下這些練習,將有助於你逐步恢復與自己和他人更真實的聯繫,送給正在努力放下防衛的你:

 

1. 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

從一句簡單的「我今天有點累,可以請你幫我一下嗎?」開始。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表達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實際上可能會遇到內心的掙扎—「我不想麻煩別人,我不應該讓他們看到我脆弱」或「如果我提出需求,會不會讓對方覺得我不夠堅強?」這些內心的抗拒聲音是常見的,而這個練習會幫助你了解,真正關心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需求而遠離,反而會更想貼近你。這是建立互信的第一步,也會幫助你學會如何逐步卸下防備,讓自己變得更加真實。

2. 覺察「自我忽略」的時刻

當你再次下意識地選擇將他人放在前面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受如何?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聽起來像是理所當然的問題,但在實踐中,它將會引發更多的困惑或反思,你或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或許會感到空虛或困惑。這是自我關懷的開始,也是理解自己情感需求的重要步驟,不過這條路可能不會一蹴可幾,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迷失了。

3. 允許自己脆弱,也是一種成熟

脆弱並不意味著不堅強,事實上,它是一種勇敢地面對內心真實的表現。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允許自己脆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害怕甚至羞愧。「如果我脆弱了,會不會讓別人失望?」這樣的恐懼是很真實的,但當我們能允許自己表達脆弱時,你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建立的連結不僅更加深刻,反而會讓自己更感到親密和被接納。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同時它也可能帶來不小的挑戰。

4. 尋求專業協助,創建一個安全的自我探索空間

諮商是一個安全的空間,提供你一個不帶評價的環境,讓你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並且被接納、被理解。透過這樣的過程,你可以逐步恢復與自己內在的真實連結。

 

l   你不必一直堅強,因為你值得好好被愛

堅強確實是一種重要的力量,但更深層的勇氣,是願意放下這份堅強,允許自己展示脆弱。這不是示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信任: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被接納,並且有權享受他人的關愛。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或許它是你在某個階段的提醒—你不必一直是別人的依靠,你也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避風港。願你有一天,你不再只是那個一直撐住的人,而是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安然靠岸,安全地被愛。

《心衛文章》微光引航:憂鬱症患者家屬如何在陪伴的旅途中點亮希望,盧仕康實習心理師

 

微光引航:憂鬱症患者家屬如何在陪伴的旅途中點亮希望

盧仕康 實習諮商心理師

憂鬱症就像一片無盡的迷霧,悄悄籠罩在心靈的每一個角落,讓人迷失在其中。這迷霧並非突然降臨,而是逐漸蔓延,慢慢吞噬了原本清晰的方向與熟悉的景色。人們不再能夠看見前方的路,也失去了辨別出自己的力量,感覺無論如何前行,都只能原地踏步,找不到出口。

有時,這迷霧像是一場無聲無息的暴風雨,淋濕了每一寸感覺,讓心中的火焰逐漸熄滅,留下的只是一片潮濕的荒地。即便陽光透過雲層照射過來,憂鬱症患者也無法感受到它的溫暖,因為心中那片厚重的雲已經阻擋了一切。

當我們所愛的人與憂鬱症抗爭時,這條路並不平坦,您可能常常感到無力,甚至會感到疲憊,且困惑於如何真正幫助他們。然而,請相信您的存在與陪伴,對患者來說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光亮,正如漆黑夜晚中的微光,指引著他們前行。您的愛與支持,可以成為他們走出陰霾的重要力量。

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症並非僅僅是情緒低落或短暫的悲傷,它可能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更久,並影響患者的情感、思維和行為。常見的憂鬱症症狀如:

心理層面

生理層面

持續的情緒低落、 悲傷、絕望感

長期疲勞或精力不足

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失眠或過度嗜睡

自我價值感低落

食慾與體重明顯的變化

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

身體疼痛不適,如頭痛、背痛、消化不良等

出現自殺意念或自傷行為

性慾降低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可能與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相關,包括遺傳、壓力、創傷等。患者的病情波動,可能一段時間看起來情況好轉,但也可能突然又陷入低潮。這就是為什麼家屬的支持對於患者來說如此重要——在這段曲折的康復旅程中,您的陪伴是他們心靈的力量來源。

照顧憂鬱症患者家屬的挑戰

(1)無助感與疲憊感

家屬在陪伴患者時,常常會感到無助,特別是在看見他們的情緒似乎無法改善時。持續的情緒波動和反覆無常的病情,可能讓家屬感到壓力巨大,甚至有時會感到情緒耗竭。這種無助感可能來自於家屬想要改變現狀,但卻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

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性:這需要專業的治療與時間,能夠陪伴與支持,已經是極大的幫助。

尋求支持:無論是向親友尋求幫助,還是參加家屬支持小組,與他人分享您的感受,都是減輕壓力的有效方式。

(2) 情感共鳴的困難

家屬可能難以理解憂鬱症患者的行為和情感反應,且患者可能看起來對周圍事物毫無興趣,甚至不願意溝通,這讓家屬感到被拒絕或疏遠。

保持開放的心:患者的退縮或冷漠並不是針對您,而是病情的反應。嘗試保持開放的心態,理解他們正經歷的痛苦,而非排斥您。

(3) 壓力和焦慮

作為家屬,您可能會擔心患者的病情、未來的生活,甚至對他們的自殺風險感到恐懼。這種持續的焦慮感,可能讓您無法專心應對自己的生活需求。

專業協助:家屬應尋求專業心理師或醫生協助,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專業的協助能減輕您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並給予實際建議。

注意自我照顧:照顧者的壓力往往被忽略,但只有當您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長期有效地支持患者。

(4) 自責與罪惡感

許多家屬會感到內疚,認為是自己的行為或過去的疏忽導致患者的病情。他們可能不斷反思過去,或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情緒對家屬來說非常沉重。

專注於當下的陪伴:憂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複雜疾病,不是某個人或某件事造成的。停止自責,接受這一現實能讓您更專注於當下的陪伴。

我可以怎麼做?

憂鬱症並不是一時的情緒低落,也不是「想開一點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一種需要持續治療和關注的疾病。當患者感覺被黑暗籠罩時,作為家屬,理解他們的困境至關重要。當我們學習憂鬱症的症狀和表現方式,了解為什麼他們有時會感到無力或毫無生氣。理解這個過程會讓我們更具備耐心,知道康復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波折的旅途。

陪伴比言語更有力量

許多家屬會面臨這樣的困惑:我該對他們說什麼?

在憂鬱症的陰影下,語言有時無法觸及患者的內心。真正的陪伴、無條件的關懷,常常比言語更具力量。坐在他們身邊,聆聽他們的感受,即使他們選擇沉默,您的存在本身就已經給予了他們最大的安慰。

信任專業治療的力量

憂鬱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專業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往往是康復的關鍵。鼓勵您的家人尋求專業幫助,並信任專業團隊的建議。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充滿曲折,患者可能在治療中有時顯得毫無進展,甚至有倒退的現象。這時候,家屬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您可以提醒患者,康復不是線性過程,波動是正常的。而每一個小進步,無論多麼微小,都是值得鼓勵的。

自我照顧

照顧憂鬱症患者的過程中,家屬的壓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您可能會感到情緒上的耗竭、無力,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重要的是,您需要知道何時該尋求幫助,何時該給自己休息的時間。作為家屬,您並不需要承擔所有的負擔,適時地尋求朋友、家人或專業的支持,同樣重要。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您的家人。

點亮希望的微光

憂鬱症的旅程可能讓患者感到前途渺茫,家屬可以成為那道微光,點亮他們前行的路。這並不意味著您要解決所有問題,而是以愛與關懷的姿態,幫助患者找到希望的曙光。讓他們感受到,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有您在身旁,一起經歷這段旅途。即使有時候看似停滯不前,這份微光依然能夠在漫漫長夜中引領方向。這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時間的旅程,您不需要獨自承擔所有,專業的團隊、家人和朋友都會是您的支持力量。

在黑夜裡,我們守望微光,相信黎明終會到來。


《心衛文章》18-25歲是個神奇的年齡階段嗎?「成年初顯期」如何面對變動及練習獨立,江昊霓實習心理師

 

18-25歲是個神奇的年齡階段嗎?

「成年初顯期」如何面對變動及練習獨立

文 實習心理師 江昊霓

最近在Threads上看到一篇文章寫著:「我發現18-25歲,是一個神奇的年齢階段;我們有的朋友不會開車,有的在約會、結婚甚至生小孩,但也有晚上九點以後,還要問爸媽能不能出門的朋友。」看到這篇文,我心想:「對耶!明明年紀差不多,為什麼生活狀態落差這麼大呢?」

18-25歲的這個發展階段,被心理學家稱為「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這是一個需要經歷大量轉換的階段,我們的生活主場景從學校轉換到職場,從朝夕相處的同學、朋友、家人關係中逐漸獨立,並學習釐清並建構自己的生涯目標在這變動劇烈的過程中往往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因此,如何好好地陪伴自己渡過這個時期,便是相當重要的一課!

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在「成年初顯期」時,可能會面臨的三個不同面向的討戰及因應策略吧!

挑戰一:畢業後好孤單!我的朋友到底在哪裡?

        對於許多正經歷成年初顯期的青年而言,畢業後的人際關係變化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過去在校園生活中,與朋友朝夕相處,話題總能自然展開;而如今,曾經習以為常的社交互動卻突然消失了。面對這樣的轉變,一方面我們渴望維持過去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新環境中結交新朋友。這樣的變動可能帶來慌亂與不安,但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調適自己:

        1.練習表達需求,主動創造連結: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很常因為害怕打擾對方,而被動等待對方聯絡,但久而久之,關係卻因此疏遠了。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最近生活怎麼樣,要不要一起吃個飯?」當我們主動提出邀約時,不但能創造連結,也能使關係更加穩固

        2.建立短暫的友誼關係也沒關係:

        結交新朋友時,對於關係投入的程度,我們容易感到焦慮。其實在新環境中建立「過渡型的友誼」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持。過渡型的友誼可能包括:同事、室友或課堂上的分組夥伴。這些過渡型的友誼雖然不一定能長久維持,卻能在適應新生活時,為彼此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有機會一同創造革命情感。因此,我們可以練習投入在當下,與身邊的人建立關係,而不急於加強這段關係的深度,用輕鬆、自在的心態,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發展不同的人際連結。

挑戰二:這個也不喜歡,那個也不喜歡,我到底喜歡什麼?

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我們從小就習慣「乖乖聽話」,無論是學習、參與活動,甚至是未來的方向,常常都是「被安排」的。因此,當我們成年後,面對大學科系選擇、未來職業方向,甚至是生活的方式時,許多人開始感到困惑——「我真的喜歡這個嗎?」、「還是只是別人希望我做的?」這種迷惘的感受,便來自於對過去「自我探索」的限制。因此,我們可以嘗試:

1.透過「微體驗」,允許自己嘗試探索:

        因過去的限制讓我們難以探索自己的興趣,使我們有選擇時,容易因為擔心「選錯」而猶豫不決。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可以透過短期課程、參加體驗工作坊或志工活動等方式,除了可降低初期投入的成本外,也能在較低風險的情況下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這些經驗中,試著仔細觀察哪些活動能讓你進入心流狀態——忘記時間、全神貫注並感到滿足,若有這些感受,那這項活動可能是你感興趣的。最重要的是,請允許自己經歷慢慢探索與嘗試的過程,因為興趣與熱情並非一蹴可幾

2.嘗試「刪去法」,從討厭的事物找線索:

當我們經歷了許多不同的嘗試仍都覺得「不喜歡」時,可以列出過去曾經接觸但排斥、厭煩或沒有興趣的事物,並分析這些不喜歡的原因。可以試著問自己:「是我是不喜歡變化太高的內容嗎?還是太害怕自己做不好?」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可以慢慢縮小選擇範圍,並釐清內在真正的動機與需求,也避免因為害怕失敗,或過去的挫折經驗而使錯失了可能的選擇

挑戰三: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的我,就不是「乖孩子」?

在華人文化中,強調孝道及集體主義。當習慣「聽話」的青年,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時,也容易擔心自己的想法會違背父母的期望、引發衝突,而選擇壓抑自己、迎合他人。為了維繫跟父母的關係,我們卻和自己疏遠了。當我們愈想做個「乖孩子」,就愈容易缺乏對自己情緒與需求的覺察,甚至容易將他人的期待內化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清楚自我覺察與表達需求,便是重要的課題。讓我們從兩個部分進行練習:

1.你的情緒 VS.我的情緒:

當發現自己經常受到他人情緒影響時,可以在生活中練習詢問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對這件事情感到擔心嗎?」若很難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可以傾聽身體的訊號,再感受情緒,例如:胃痛可能是感到緊張、焦慮的表現;聳肩或咬緊下顎可能是感到不安而防衛的姿態。或是可以透過每天書寫「今天發生的事,讓我感受到……,因為……。」幫助自己辨識與理解情緒來源,開始區辨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減少囫圇吞棗的全盤接受他人的情緒。

2.發表我的「成年獨立宣言」!

如何清楚表達自我的需求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我們常見的「我訊息」(I-message)外,也可以透過辯證行為治療(DBT)中的DEAR MAN技巧幫助自己在關係中有效表達需求,同時維護界限,避免討好或衝突升級

首先,DEAR是需要我們清楚表達需求:

       D (Describe)描述:客觀地描述發生的事情,避免情緒化或主觀判斷。例如:「爸媽,你們最近經常問我週末的行程,甚至希望我按照你們的建議做決定。」

       E (Express)表達感受:說明你的感受,避免責怪對方。例如:「我知道你們是關心我,但這讓我感到壓力,覺得自己的選擇不被尊重。」

       A (Assert)清楚提出需求:明確表達你的需求,不讓對方猜測或委婉暗示。例如:「我希望你們能信任我,讓我自己安排生活,有重要的決定時我會主動和你們討論。」

       R (Reinforce)強化正向結果:告訴對方如果能配合,會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例如:「如果你們給我更多空間,我會更願意分享近況,讓我們的關係更輕鬆自在。」

第二部分,MAN則是如何讓我們的表達更具說服力:

       M (Mindful)保持專注:避免受到對方情緒影響,專注在自己的立場與需求。例如:「我理解你們的擔心,但這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希望我們可以互相理解。」

       A (Appear Confident)展現自信:保持冷靜和清楚的語調,避免攻擊或討好的對話產生。例如:「這是我學習獨立的過程,我相信自己能做好決定。」

       N (Negotiate)彈性協商:如果對方有不同立場,試著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而非僅是堅持己見。例如:「我們可以折衷,像是每兩週回家一次,或用電話保持聯繫,這樣既能讓你們放心,也能讓我有自己的安排。」

練習獨立,成為自己

「成年初顯期」像是走在一座正在建構的橋樑,橋面時而穩固,時而搖晃。我們努力在變動中尋找平衡、在孤單中學習連結、在迷惘中摸索方向。不過請允許自己不需要一次就做到完美,給予自己探索、嘗試與調整的空間,甚至偶爾停下來喘口氣也無妨。若在旅途中感到困難與孤單,也不妨尋求心理諮商的資源,讓成長的路上少一些迷失,多一點安心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心衛文章》追星怎麼好療癒?——從心理學了解追星族的二三事 羅文秀實習心理師

 追星怎麼好療癒?——從心理學了解追星族的二三事

實習心理師 羅文秀

你是追星人嗎?盡可能追了每一場演唱會或比賽、購買每一張專輯或代言的產品,也跟著偶像的足跡到處打卡,想盡辦法參與偶像的所有生活。對很多人而言,追星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影視、音樂、體育這些領域,都能看到一個個在舞台上、在賽場上閃耀動人的身影,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那份純粹的喜悅和激動。

追星實際上不僅與文化、經濟等現象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內在狀態相呼應。某些刻板印象中,追星往往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一時迷戀,甚至可能被標籤為「幼稚」、「浪費時間」,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追星並不只是單純的興趣,反而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滿足,同時也可能是一種具有深層心理需求的行為,除了提供重要的情緒支持,甚至影響個人成長與自我認同。

追星:在偶像身上看到理想的自己

追星的過程中,粉絲不僅為他們喝采、應援,那份純粹的喜悅和激動,看到偶像站在台上發光發熱,似乎在無形中讓我們在生活中更有前進的動力,更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渴望投射在偶像的身上,看到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往往激勵我們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也更有勇氣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失落和挑戰。

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正處於形塑和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內在常是混亂卻又渴望安定的,此時除了同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偶像的認同或崇拜更幫助青少年確立自我的價值,透過學習、模仿和想像,偶像穩定的形象、堅定的目標似乎都讓內在的那些不安、徬徨,有了一個可以安放的地方。事實上,不僅是青少年,當偶像成為了理想化的自我,在某個時刻已超越了一位表演者、運動員,對我們而言更是一種心理的寄託、特殊的依附關係—喜歡偶像堅持不懈的精神、勇敢、才華光芒,這是因為在他們身上,看見了理想的自己,有的時候我們更試著找出自己認為缺乏的特質。

 

原型的召喚:英雄的共鳴

        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原型(Archetype)」的概念,原型普遍存在在超越文化、種族的人類集體潛意識中,能夠呼喚我們深層的情感。許多偶像正好展現出榮格所說的「英雄」原型,英雄常會克服巨大的障礙或實現遠大的目標,也代表著勇氣、毅力與超越困境的精神,分見證偶像的成長與成功時,一部分是我們的心中對英雄的渴望也被喚起,而另一部分的我們或許沒有辦法實現那些不凡或超越,因而將這樣的成就實現在偶像身上,彷彿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然實現。

        而這份召喚不只是對明星的崇拜,更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振。除了英雄原型,許多偶像同時承載了其他原型的意涵。例如被認為具有創造力與啟發性的偶像,可能展現了「智者」的原型;有著關懷與療癒形象的偶像,則喚起「照顧者」原型的共鳴。某些粉絲與偶像之間的情感連結,正是透過這些原型的共振所建立。

 
當偶像翻車:自我信念的震盪與重建

        不過,有的時候偶像也並非完美無缺,可能會出現爭議,也會有失誤甚至犯錯的時候。偶像的「翻車」對許多粉絲而言是個難以接受的衝擊,可能會經歷震驚、錯愕、失望、難過、生氣等情緒,甚至也會出現被背叛的感覺,自我的信念和價值在此刻受到挑戰,有些人無法面對偶像的形象幻滅和崩解所帶來的破碎感,選擇繼續給予支持、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上與反方論述唇槍舌戰,以證明自己並沒有看錯、愛錯人,也維護長久以來建立的自我。

        而榮格心理學中的終極目標:個體化(individuation),似乎也與我們面對偶像長期經營出的「人設」崩壞有關,個體化指的是個體透過認識和整合不同的對立面、勇於面對陰影,整合成一個完整且真實的我。

偶像形象的崩解促使我們從對外的幻想中回到自身,去看見那些原本被寄託在他人身上的、自我尚未整合的部分,因而開始思考:這個我傾盡心力去追隨的對象,原來也可能有些瑕疵或陰影,我們重新審視偶像的形象與自身的期待,接納偶像的不完美,在與這些失落、難過的情緒共存的同時,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內在的陰影對話,將目光轉回關注自身,一部分不再一直仰望,收回那些原本的投射,開始往內在關照自我,意識到「我也可以成為那樣的人」;另一部分則是將注意力轉回自己的現實生活。這與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相似—從分裂、局部的自我,逐漸走向整合,與真實的自己重逢。

 
結語:一段自我追尋之旅

追星,經常也是追尋著理想中的自己,這將會是段充滿情感共鳴的旅程,在欣賞他人光芒的同時,似乎也能映照出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力量。願每位追星者都能在這場旅程中,更認識自己,也能更溫柔的陪伴自己,感受到心靈的豐盈與成長。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求才資訊》馬偕紀念醫院 協談中心 誠徵 專任諮商心理師一名,請參閱!

馬偕紀念醫院 協談中心 誠徵 專任諮商心理師(三招)

 

一、職缺資訊

1.      職務名稱:專任全職諮商心理師一名

2.      工作地點:台北院區為主,依工作需求須支援淡水院區。

 

二、資格條件

1.      心理、諮商相關研究所以上畢業,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及格(需有證書),工作年資不限。

2.      本次考試開放具備參與20257月高考資格者參加招考,但需於一年內取得諮商心理師證照。

3.      具備減壓、員工協助小團體規劃與執行能力。

4.      具備家族治療能力、具備病房工作經驗、具備醫療場域工作年資經驗,並取得臨床教師資格者、或具備其他醫事職系相關證照者優先錄取。

5.      符合醫學教育PGY訓練學員資格者優先考慮。

 

三、工作內容

1.      心理諮商、小團體諮商、員工協助方案等心理諮商業務。

2.      支援病房、各單位心理諮商需求相關事項。

3.      諮商心理師臨床教育訓練工作。

4.      其他交辦事項。

 

四、考試日期:

1.      預計考試日期為:2025626日。

2.      本次考試須先進行資料初審,符合資格者再另行通知參加甄試。

 

五、應徵方式

1.      請於2025623(星期一)下午五點前,將履歷表、自傳、相關證明文件送達:「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九十二號九樓 協談中心 呂奕熹組長收」,以送達時間郵戳為憑,逾時不予收件,請務必注意郵件傳遞時間。資格不符者恕不退件。

2.      履歷收件後將做初步審核,符合資格者將以電子信箱通知應試注意事項,請務必留下有效的電子信箱以供聯繫。

3.      若有任何問題,請電洽02-2543-3535 #2010 呂奕熹組長,或直接於本中心部落格留言,我們會盡快回答。謝謝!!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活動訊息》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將開設員工紓壓精油工作坊及伴侶增溫工作坊,請參閱連結!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將開設員工紓壓精油工作坊及伴侶增溫工作坊,歡迎有興趣的你報名參加喔!

 

114/04/17(四)17:00-18:30員工紓壓精油工作坊】

報名:https://forms.gle/Sj75p41yjDfe2nBn8

📍活動地點:馬偕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九樓第三講堂

📌參與對象:限院內員工參與

 

114/05/03(六)09:30-15:30伴侶增溫工作坊】

報名:https://forms.gle/3vcxNPZADKkU63vF6

📍活動地點:馬偕醫院淡水院區恩典樓一樓會議室

📌參與對象:不限,伴侶皆可報名


報名方式:網路表單報名

截止日期:至該活動「前一週的星期五」或名額額滿截止

活動費用:本活動將酌收報名費及材料費,全程參與將退還報名費用(材料費用恕不退還)

🌸是否錄取會以Mail通知,請留意信箱的報名和繳費資訊

🌸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淡水院區協談中心:(02)2809-4661分機2179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心理師的話: 與AI聊天好紓壓,我還需要心理諮商嗎?----江昊霓實習心理師

 與AI聊天好紓壓,我還需要心理諮商嗎?

文 實習心理師 江昊霓

AI成為現代人情感出口的新選擇?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選擇透過與AI聊天來紓發情緒。無論是緩解壓力、獲取建議,或是尋求安慰,AI的確提供了即時、費用低且無壓力的對話空間,讓人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內在感受。許多使用者甚至覺得,與AI交流比和親友談話來得輕鬆,因為AI不會批判、不會厭煩,隨時隨地都能提供回應,不但隨個人的需求修正答案,而且還不需要擔心AI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提供使用者滿滿的「情緒價值」。隨著AI的發展,不少人開始討論:當AI成為我們的「傾訴對象」,我們還需要心理諮商嗎?

AI聊天與心理諮商到底有何不同?

        AI可以即時提供回應,並透過大數據與演算法的方式模擬人類對話,協助我們得到可靠的建議及溫暖的回應,讓使用者可以在情緒當下得到安撫。不過AI並無法真正的理解使用者的情緒,而是透過尋找「類似的情境」給予可能的方法與回應。

        在心理諮商中,則是透過心理師與來談者逐步地建立關係、陪伴與提供情緒的覺察與梳理,協助我們了解自身習慣的行為模式,並擴充與反思是否有其他與過去不同的選擇可能,量身打造專屬於你的解方。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慢步調的心理諮商還有價值嗎?

        用「大腦」理性分析與尋找解方的作法,是現代人在求新求快的環境中常見的模式。但當人們情緒觸礁時,用大腦思考或使用AI大數據尋找最佳解答,真的能協助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嗎?

        或許你也曾遇過,明明腦袋知道怎麼做,心裡卻只能回答「臣妾做不到啊!」這時,或許可以試看看心理諮商的協助。

        心理諮商不僅是提供陪伴與傾聽,更強調人際關係中的真實互動。在每次諮商中,心理師能透過面部表情、語調、肢體語言等線索,幫助來談者理解自身情緒,並給予適切的回應。透過一來一往的過程,在安全的關係與空間下,建立與過往不同的互動方式,而非僅是情緒抒發或簡短的安慰。總結來說,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

個別化的促進自我探索與覺察:心理師能陪伴來談者用適切的步調,自我探索與覺察,深度瞭解自我的情緒、感受及身體反應,而非直接的給予建議或解決方法。

建立不同的人際互動模式:心理師在諮商中成為穩定且涵容的存在,讓來談者在諮商歷程中感到被全然地被理解與接納,獲取與過往不同的生命經驗,增加自我的內在力量。

透過不斷來回的嘗試與練習:心理諮商不僅僅是自我探索的過程,還包含適度的回家作業、新的行為嘗試等方式,在與心理師來回討論自身的發現中,進而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促進更穩定的改變。

心理諮商與AI相輔相成,建立更穩定的「心理舒適圈」

        與AI聊天能夠提供我們快速、便利且有效的解決方法或心靈安慰;而心理諮商則可以給予穩定、節奏適切及有互動的自我探索與覺察歷程。所以當我們遇到突發事件、感到情緒低落或急需解決方法時,可以將AI當作我們的智囊團,幫助我們面對與解決這些狀況;而心理諮商則可以協助我們反思與整理:突發狀況如何引發情緒、我們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情緒,及是否可以建立更有彈性的應對方式等。

        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可以有彈性的調整與學習面對情緒、感受的新方法。不過別忘記,身而為「人」的我們,那些生命中最深刻的經驗,都是在與「人」互動中產生。歡迎走進諮商室,一起感受那真切而美妙的療癒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