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心理師有話說:如何不把自己的「好」視為理所當然,高慧軒實習心理師


如何不把自己的「好」視為理所當然
實習心理師  高慧軒

你是這樣的人嗎,別人某件事做得不錯,你能發自內心讚美;自己被讚美時,則老是想著「這很厲害嗎?應該還好吧。」

又或者,時常在年度回顧時,你只想得起來今年有多糟、哪些事沒做好、哪些目標根本八字沒一撇、哪些事好像原地打轉甚至倒退嚕,然後幽幽一嘆。「唉,我就是什麼事都做不好。」

這是我在諮商中,常常會很激動的時刻。

當我慢慢且具體陳述我所看到的來談者的努力時,時常聽者眼眶泛紅、或眼神閃爍許久不見的光芒,又旋即說:「哎唷老師你就是會說些好話。」

其實我並不是在說好話,我只是看見了,所以也好想讓來談者看見。

這樣只專注在不足、不夠、不好的情況,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並不陌生。這些不足、不夠確實存在,但那些好、那些努力、那些展現出來的特質,也同樣真實存在。

它們是共存的。

把「好」視為理所當然,那麼不夠、不好、不足就會被放大檢視,久而久之,自然容易以為自己所擁有的就只有這些了;當自己所擁有的盡是不夠、不好,就很難期待能完成到自己想做的。對自己沒什麼把握、只檢視那些不夠的部分,會過得相當辛苦、也很難快樂。

這樣的沒把握、不快樂,是你想要的嗎?

不妨花一些時間靜下心回想,當你的「好」被看見時,你的反應通常是什麼?什麼樣的讚美,你會特別彆扭、哪些你會欣然接受?

舉個例子,常見的回應是「哪有,這小事啦一點都不重要,那些真正重要的我又都做不好」、「有嗎?這還沒達到標準吧」、「哎唷這件事我身邊誰誰誰也做得到啊」、「是啦,但是……如果是這個反應,歡迎〈先把「但是」放在邊吧〉)。那你呢?被肯定時,腦海中前幾個冒出來的想法是什麼呢?

把目前已有的「好」視為理所當然的人,心中常常有很多很多標準,閉上眼慢慢感受一下:

這些標準,是從何而來?

在心中苛責自己的聲音,最像身邊的誰?

你用來跟自己比較的人,是同一個人嗎,還是其實一項、一項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才分別符合你不同的標準,但你卻用這麼多嚴格的標準看自己,公平嗎?

也許你嘆口氣,認為看自己的不足已經是一種慣性了。要如何練習不把『好』視為理所當然呢?

首先,先給自己一個允許吧。

允許自己可以花比平常多一點點的力氣,關注自己確實已經做的努力跟展現的力量。因為當人能掌握自己擁有什麼的時候,更知道如何運用,並持續做有幫助的事,當我們正視這些「好」,就像多了幾個可派上用場的法寶。

如果平常你只花1%的時間看自己的好,並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那麼邀請你試試看允許自己多一點點,10%也好,你會發現多看到一些不一樣、比想像中更有力量的自己。

當你試著允許自己多看一眼「好」的時候,拿出紙筆,具體列出你已經做的事情、已經做的嘗試、已經做的努力。隔個幾天,重看這張紙,並用第三者的角度(想像這是你一位朋友寫的),思考要做到紙上所列的這些,你會說,這個人他運用了哪些能力、展現了什麼特質?一樣將其列下來,再慢慢從頭讀一次,感受一下,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感覺?

「可是就結果來看,這件事我還是沒完成啊。」沒錯,或許事情沒照預期完成是事實,但你已經做的、從中展現的能力與特質,也是事實。

「可是,我列出的這些,每個人都做得到呀。」確實有可能,那不就代表,你其實跟大家一樣優秀嗎?

我並不是在鼓吹要把自己捧高、感覺良好,只是不足的部分,我們已經看得夠多夠深了,請換一個視角,正視這些自己的「好」吧!它們是共存的、不相矛盾,請別再把這些「好」視為理所當然了。

也記得溫柔地提醒自己,沒達到心中100分的「好」也不等於「壞」,有時,夠好就好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