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班督導周報第006期

班督導周報006期2008.11.17

主題:基本資料的詢問



Q: 當事人打電話進來,當然就是為了尋求我們的幫助,給他們建議讓他們有一條路可以走,這沒有什麼不對。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去蒐集他們的基本資料?當事人會不會懷疑我們在做什麼?要把資料用到哪裡去?

A:

當我對實習諮商師進行督導的時候,我都會提及,當事人願意花錢來進行諮商,如果我們只是聽一聽、蒐集一下資料,然後就叫當事人下個星期再來,當事人願意來的意願有多少?因此,做出適當的分析與建議,讓當事人覺得來這趟值得!下次他就會自己願意來。然而,重點就是,什麼是「適當的分析與建議」?



要分析一個人的想法,不能單單就他所呈現出的表面問題來判斷。一個人的成長背景決定了他的個性,生活的習慣模式也影響著做決定的選擇,甚至整個社會文化都會對人產生改變。不知道當事人的年齡,可能會有觀念的代溝;不知道當事人的職業或專業背景,可能會用理科的邏輯去分析文科的感性。舉一個真實的案例,曾經有當事人打電話進來陳述自己深受劈腿所苦,接案義工因為正好身受其害,未加以詢問就對劈腿者的沒有道德嚴加批評,卻被當事人憤怒的掛電話。後來才發現原來問題是當事人自己外遇,而外遇的對象想要回到自己配偶的身邊。未蒐集足夠的基本資料,就貿然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建議,往往會將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而難以解決。



此外,若當事人願意提供基本資料,將有助於分析平安線主要的服務對象個人特質、社經地位、以及問題的類型等,在對外界呈現統計結果時,也能突顯平安線的專業價值與義工素質。若是對個案的狀況均一無所知,處理的方法也只是給予建議,那麼似乎和一般沒有受過訓練的民眾沒什麼兩樣,無法突顯平安線助人專業的特質與功能。因此,瞭解當事人的基本資料,與當事人所談的問題,甚至整個平安線的價值,是有息息相關的。



若是我們在詢問對方基本資料時,對方反問:「為什麼你要問這些?」我們可以回答:「如果我能夠多瞭解一些你的狀況,會幫助我更清楚怎麼樣來幫助你。」或是「若是我能知道多一點基本資料,我能更明白你現在的困境,並且能夠站在你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千萬別說:「喔!只是為了紀錄方便!」、「沒事!不說就算了!」或是「你不說,那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幫你!」這樣的回答往往會讓對方更感到疑心,對於表露自己更感到焦慮。善用初層次的同理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善意,或許才能讓對方放心地說出自己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