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心理師的話:竄紅動漫吉伊卡哇,如何深得人心? 從吉伊卡哇談自我疼惜與自我照顧,江昊霓實習心理師

 

竄紅動漫吉伊卡哇,如何深得人心?

從吉伊卡哇談自我疼惜與自我照顧

江昊霓 實習心理師

   

這些小生物是誰?怎麼一瞬間爆紅?

《吉伊卡哇》(CHIIKAWA),是由日本插畫家ナガノ(Nagano)從2020Twitter上連載。作品副標題為「這又小又可愛的傢伙」(なんか小さくてかわいいやつ)完美地說明了吉伊卡哇給人的感受。吉伊卡哇(ちいかわ)是一位膽小、愛哭、性格柔軟的白色小生物,經常會發出可愛的「呀~」、「唉咻」的聲音作為表達;此外,他的好朋友則是位樂觀善良、積極熱心的小八貓(ハチワレ),最後則是不按牌理出牌,性格獨特的兔兔烏薩奇(うさぎ)。他們的生活看似自然純真,卻會經歷不少困難,但他們總是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也成為了《吉伊卡哇》的一大亮點。因此,不僅在日本受到歡迎,更在世界各地間迅速竄紅。

烏托邦世界 VS. 殘酷現實

與過往可愛療癒系動漫不同的是,這個看似可愛純真的《吉伊卡哇》世界,有著非常貼近日常寫實又辛苦的一面,這些角色們不僅要努力打工賺錢,甚至還需要考試換取證照,更要面對可能會喪失性命的危險挑戰!不過在辛勞過後,吉伊卡哇們也會用酬勞買美食犒賞自己,或是辛苦存錢買自己心心念念的小東西,來兌換生活中的小確幸。

你發現了嗎?這些平凡又辛苦的日常,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天早出晚歸,努力念書或工作,為了過更好的生活,付出很多,卻無法獲得對等的回報;自以為有能力、勇氣完成某事,最終卻一切搞砸,甚至拖累朋友,而萬念俱灰、覺得自己糟透了;更有些時候,因為太羨慕別人而迷失自我,進而不自覺的傷害他人。然而,我們也會因為買了一個心儀很久的小東西而雀躍;因為吃到好吃的美食而感到快樂;還有那些與朋友一同出遊,共享單純美好的時刻。這些有鹹、有甜的日常生活,都在《吉伊卡哇》的世界中呈現,讓我們有所共鳴,感到身歷其境的被同理

在疼惜吉伊卡哇時,也要記得疼惜自己

在《吉伊卡哇》的世界中,每當角色受傷或哭泣時,粉絲們經常會說「寶寶們已經很棒了,不要自責!」、「太心疼寶寶了!」、「寶寶已經夠勇敢了,捨不得他們哭!」。這些看似喜愛角色的言語,其實如果能好好對自己說,便能成為一種「自我疼惜」與「自我照顧」呢!

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對自己表現出溫柔和理解,就像對待親密的朋友一樣。當面對失敗、困難或痛苦時,自我疼惜能讓我們以積極而非批判的方式看待自己,減少自責和負面情緒,並增加心理韌性、減少焦慮、憂鬱情緒,並提升幸福感。

自我疼惜通常包括三個主要成分:

1.      自我善待(Self-kindness:是指在困難時期對自己保持溫柔和理解,而不是過度苛責自己。這種態度助於減少痛苦,並促進心理健康。

2.      普遍人性(Common Humanity:是說明痛苦和挫折是人類共通的經驗,當我們能意識到大家都可能經歷相同困難時,我們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減少孤獨感。

3.      正念(Mindfulness:是指對當下的經驗有所覺察,並以不批判的態度接納它。


讓我們一起用四個「好好」,來練習如何「自我疼惜」:

1.    好好感受:當你感受到難過、焦慮或生氣的時候,首先慢慢感受與允許它們的存在,並接受它們是自己的一部分,並可以練習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很難過/焦慮/生氣,這是很正常的情感反應,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2.      好好休息:當你犯錯或覺得自己不夠好時,不要過於苛刻批評自己,試著創造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環境,例如:花一點時間喝杯咖啡、買自己喜歡的食物或靜下心來進行腹式呼吸,讓自己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與營養,並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這次沒達到預期也沒關係,我值得好好休息與愛惜自己」這樣溫柔的照顧自己的身體,才能有更好的體力和心力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3.      好好練習:有時候掉入低潮的我們,會不斷的鑽牛角尖或陷入「全或無」的思維模式,可以透過日記或自由書寫、繪畫等方式覺察自己,以獲得比較平衡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處境,例如:事情不如預期只是短暫的結果,並不代表你整個人的能力

4.      好好被陪伴:最後除了自我練習外,適當地尋求他人陪伴及專業資源的協助,也是疼惜自己的表現,當你允許自己被陪伴、允許自己可以不用這麼勇敢,相信有人是關心你的,也能夠增強自己心理韌性與幸福感。

 

在觀看吉伊卡哇時,我們能感到被接納與同理。若我們也能透過簡單的練習擴大這樣的感受,未來在面對挑戰時,也能變得更有力量與韌性!嘗試自我疼惜與照顧並非一蹴而成,若在練習過程中,一不小心又陷入自我責怪的模式,也可以嘗試好好感受與接納,並看見與鼓勵自己的努力。你會發現,其實現在的自己,已經跟過去的自己不太一樣了!如同吉伊卡哇所說的:「你已經很棒了!不需要再自責了!」。

 


心理師的話:「鬼月來了,心還安在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身心安頓的方法」,盧仕康 實習諮商心理師

 

「鬼月來了,心還安在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身心安頓的方法」

盧仕康 實習諮商心理師

鬼月來了,每當夜晚來臨,總感覺街頭巷尾的燈光似乎比往常更昏暗一些,街道也顯得格外寂靜。即使平時對靈異傳說不屑一顧的人,也可能在這段時間裡心生顧忌:「是不是晚上還是早點回家好?」這些似乎是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念頭,卻在這個月份裡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讓人不由得多了幾分謹慎。

我們可能笑著說「不信這些」,但內心深處卻總有一點點不安,彷彿某些傳統禁忌,無論你信不信,它們都如空氣般存在,左右著你的行動和選擇。這種情緒,不僅僅是來自於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深植於我們內心的集體潛意識。這時,我們不禁要問:鬼月帶來的這份心理壓力,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在這段時間裡找到身心的平靜呢?

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織

當我們談到鬼月時,腦海裡往往浮現出的是長輩人口中「鬼門開」的畫面,街上人來人往,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默契,不去挑戰那些傳說中的禁忌。在這個時節,我們或許會更小心翼翼,避免做出「冒犯」的行為。

這些禁忌,從小就被灌輸到我們的文化基因中,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成為我們面對未知時的一種心理防線。它們不僅僅是一些迷信,更是我們心理中的儀式感在發揮作用。儀式感讓我們在面對不可預測的恐懼時,找到了一種掌控感。每年到了鬼月,我們可能會避免在晚上洗頭或曬衣服,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是在執行一個傳統儀式。當我們遵守這些習俗時,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安全感,彷彿通過這些行動,我們與不可見的世界達成了一種和解,減少了風險,心理變得更踏實了。

鬼月恐懼的根源:對未知的本能反應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我們的社會中總會瀰漫著一種神秘的氛圍。鬼月的恐懼,表面上看來是對靈異故事和傳統禁忌的反應,但其實更深層的原因,來自於我們內心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這種對未知的警覺性,其實是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機制。即便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這種機制依然存在。當我們面對無法理解或控制的事情時,內心就會自然產生恐懼和焦慮。

在鬼月期間,這種恐懼特別容易被觸發。無論是從小聽到的鬼故事,還是家中長輩提到的各種禁忌,都讓我們在這段時間裡變得格外敏感。這些文化元素強化了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使我們在鬼月期間更容易感到不安。

理解這種恐懼機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鬼月期間的焦慮。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恐懼源於我們對未知的本能反應,我們就能更理性地看待這些情緒,並學會與它們共處。

身心安頓的方法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些具體的策略,讓你在鬼月期間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穩定。

1. 了解文化脈絡

面對鬼月的恐懼,我們可以從理解其文化脈絡開始。當我們深入了解這些文化傳統的背景和意義時,我們會發現,許多習俗其實源於對生活經驗的智慧累積。通過理解這些文化脈絡,我們不僅能增強對傳統的尊重,還能減少對未知的恐懼。當我們知道這些禁忌和習俗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時,那些看似神秘的事物也變得不再那麼令人不安。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我們以更平靜的心態來看待鬼月期間的各種現象及感受。

這種理解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接受或否定這些傳統,而是讓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和尊重的心態來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在保有對文化的敬意的同時,不感到束縛,同時能保持內心的穩定與平靜。

2.專注當下

如果感到焦慮,可以嘗試一些正念練習。讓我們專注於當下,減少對未知的擔憂。花幾分鐘進行深呼吸,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讓身心安靜下來。這種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任何形式的壓力時,都能保持一份內心的平靜。

透過練習,我們不僅能在鬼月期間保持冷靜,還能培養長期的情緒穩定性。當我們能夠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它們所控制時,我們就能更好地處理壓力和恐懼。因此,無論是面對鬼月的禁忌,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專注於當下都能幫助我們。

3.與朋友家人攜手共度

別忘了,朋友和家人是我們最好的陪伴者。跟他們聊天、聚會,能讓我們感受到來自他們的溫暖和支持,這對減輕我們心裡的焦慮非常有幫助。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跟親近的人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心情就會好很多。當你知道有人理解你的擔憂,並願意陪你一起面對這些不確定的感覺,那些不舒服也會變得不那麼嚴重。

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做些輕鬆愉快的事情吧!像是共進晚餐、看電影,或者參加小聚會,這些這些活動不僅能讓我們和親朋好友更親近,也能讓我們在愉快的氣氛中,慢慢放下內心的壓力,找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內心的平和。

4. 找到自己的安頓方式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來安頓自己的心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平衡情緒尤為重要。無論是運動、閱讀、手作、音樂還是冥想,只要是能讓你感到放鬆和愉快的,都值得去嘗試。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知道哪些活動能夠讓我們感到真正的放鬆與平靜。當我們能夠找到這些方法並融入日常生活時,我們就能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保持心靈的安穩和情緒的平衡。

找到適合自己的安頓方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讓自己在這段特殊時期內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安定和平衡,並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空間,無論外界如何變幻,我們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穩定。

5. 參加心衛講座或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導,參加心理健康講座或工作坊或許可以列入你的選擇。這些活動由心理師、社工師或其他相關專業人士設計及帶領,針對特定的主題幫助與會者更深入地探索及了解。

此外,如果你感到情緒的壓力已經超出了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或者發現情緒狀況正在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不妨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與諮商心理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能夠讓你獲得個別化的支持,針對你的具體困擾,制定適合的解決方案。

參加心衛講座或尋求專業諮商協助,都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的途徑。這些支持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管理情緒,還能讓你在生活中遇到挑戰時,擁有更多的心理彈性和內在力量。

 

結語:在鬼月中找到身心平衡

鬼月,不僅僅是一個充滿禁忌和傳說的時期,更是一個讓我們反思自身心理狀態、尋找內心平靜的好時機。當我們學會理解恐懼的心理機制,並運用現代心理學的方法來調適自己的情緒,我們就能在這段時間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身心平衡。透過尊重傳統、理解恐懼、並結合現代的心理健康技巧,我們可以在鬼月期間保持心安,並從中獲得更多的內在力量和自我成長的機會。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心理師的話: 我擔心______ ,諮商心理師會不會聽不懂我的困擾?盧仕康實習心理師

 

我擔心______ ,諮商心理師會不會聽不懂我的困擾?

盧仕康 實習諮商心理師

        在尋求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很多人常常會有一個擔憂,「我擔心________,諮商心理師會不會聽不懂我的困擾」。這種擔憂在各個年齡層、不同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很常見。無論是年齡差異、生活經歷的特殊性、文化背景的不同,還是語言障礙和心理問題的複雜性,這些因素都可能讓我們對於心理諮商過程的未知感到不安。

        年輕人可能會覺得年長的心理師不了解當代青少年的挑戰和壓力,而年長者則可能認為年輕的心理師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來共情自己。當我們在生活上有寫特殊的經歷,我們可能也可能會懷疑心理師是否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所受到的痛苦。我們可能也會擔心心理師無法理解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年齡差異可能讓我們懷疑心理師是否能理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當我們有特殊的生活經歷時,可能會質疑心理師是否能共情我們的痛苦。文化背景的差異更進一步加劇了這些擔憂,因為不同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可能讓我們覺得心理師無法真正理解我們的世界。

我們可以怎麼做?

        為了克服這些擔憂,我們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步驟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心理師建立有效的治療關係,從而獲得最大的幫助和支持。以下是幾個重要的策略:

一、坦誠表達:

        如果您擔心心理師無法理解您的困擾,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告訴他們您的擔憂。讓心理師需要了解您的具體顧慮,以便更好地調整治療策略和方法。開誠布公的交流能促進信任和合作,使治療更有效。


二、詳細描述:

        詳細描述您的生活經歷、情感反應和困擾,有助於心理師更全面地理解您的問題。具體的例子和情境描述可以讓心理師更好地把握您的感受和挑戰,進而提供更合適的支持。


三、相信心理師的專業訓練和經驗:

        心理師受過專業的訓練,具備協助不同年紀、生命經驗、文化、價值觀等服務對象的能力。即使心理師沒有相同的經歷,專業技術和經驗可以幫助心理師理解和支持我們。信任心理師的專業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放下顧慮,專注於心理諮商的過程。

我們總會困惑

        我們總會困惑及擔心心理師無法真正理解我們的困擾,無論是因為年齡、文化背景、生活經歷,還是其他等等。這些擔憂反映了我們想要被完整的理解和支持,因此這些擔憂都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但它們不應該成為我們尋求幫助的障礙。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在這段旅程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並相信在我們敞開心扉的那一刻,有人可以接住我。(END)

最新公告:馬偕協談中心工作團隊簡介(202409更新)

馬偕協談中心工作團隊簡介(202409更新)

工作人員一覽表:


中心主任:彭榮恩 牧師


吳詩琪 小姐/行政人員

職掌:諮商預約窗口、個案資料登記、工作統計報表彙整、年度預算規畫及申請、單位物品管理等行政事宜


王瓊玉 小姐/管理師

職掌:CPE教牧諮商協會工作協調、平安線志工訓練與管理等行政事宜。


台北院區


呂奕熹 組長/心理師

學歷:政治大學心理系/美國天普大學教育心理所碩士

專長:中老年危機與失落議題、情緒壓力檢測與調適(HRV情緒儀檢測)、醫療、精神疾病與健康議題、員工協助方案、醫療教育諮商督導科技成癮議題


曹淑華 心理師

學歷:中原大學心理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專長:兩性關係、婚姻諮商、親子、家族治療、情感型疾患


嚴靚 心理師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

專長:性別議題(LGBTQ、女性生命困境)、情感議題、創傷議題


江昊霓 實習心理師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研究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自我探索、家庭關係、人際與親密關係、情緒覺察


陳以琳 實習心理師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兒童青少年、家庭關係、伴侶關係、情緒困擾、悲傷失落、多元文化(新住民、新二代)


淡水院區


江其穎 心理師

學歷:開羅美國大學諮商心理師學碩士/(中東難民輔導工作六年)

專長:壓力情緒、伴侶關係、童年創傷、多重迷走神經系統知情(身心整合)、跨文化雙語諮商(英語)


李冠瑩 心理師(八月底起聘後資料更新)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 心理輔導學系碩士

專長:自我探索、親密關係與伴侶諮商、性別議題、周產期諮詢、家庭暴力與家事商談、沙盤治療

羅文秀 實習心理師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自我探索、壓力調適、家庭及伴侶關係、精神疾病與物質使用


盧仕康 實習心理師

學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碩士班三年級

專長:生涯探索、自我探索、催眠、壓力與情緒調適、伴侶關係、多元文化諮商、藝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