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心理師的話》從心出發的援手:你可以是鏟子超人、也可以是代禱的勇士---颱風重創花蓮光復鄉後的心靈支持與自我照顧,江蒓安實習心理師

 《從心出發的援手:你可以是鏟子超人、也可以是代禱的勇士》----颱風重創花蓮光復鄉後的心靈支持與自我照顧

江蒓安  實習心理師

  近期花蓮光復鄉因堰塞湖溢流而受創,滑著手機看到很多事發的畫面感到怵目驚心,即便我們並非身在災區,仍可能被這些影像深深觸動,感受到沈重與哀傷,甚至心口揪緊難以放鬆,看到大水退去後的家園被毀非常心痛,看到各方超人們投入災區又很感動,這些是否也是這段時間以來,你我都相同的感受。但在看見災難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在幫助別人之前,別忘了先好好照顧自己的心。


當共感變成過度承擔

  能夠對他人的苦痛產生心疼,是共感的力量。然而,當情緒過度投入時,這份共感便容易變成一種壓力,讓我們也陷入焦躁與無力之中。可能有人會忍不住反覆滑手機,追看每一則與災情有關的新聞,卻在過程中感覺自己愈來愈不安。也有人因為腦中不斷浮現災區的畫面而輾轉難眠,或是陷入「我是不是做得太少、我不配過著正常生活」的自責感。這些反應並不少見,它們提醒我們,當心長時間停留在災難之中,就會難以回到日常生活。此時,我們要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覺察,適度地拉開心理界線,便成為必要的保護。


成為別人的幫助之前,先安頓好自己

  在關心災情的同時,如何也關心自己呢?或許可以從調整與新聞互動的方式開始。我們無需讓自己整日沉浸在災難資訊裡,而是能替自己設下一個界線,挑選可信的媒體,並在固定的時間了解狀況即可。當我們在觀看新聞後感到難以承受時,也可以透過寫下心情,或是與身邊信任的人談談,來為自己騰出一個出口。允許自己有悲傷與不捨,不必勉強要馬上振作,這樣的自我接納反而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


幫助不只是一種形式

  有能力走進災區很好,但我們也能有其他方式成為別人的幫助!即便身在遠方,我們仍有許多方式可以付出心力。

你可以做的像是:

※  在了解災區現在真正的需要後,支援可靠的團體,捐款與捐物資,能讓救援資源迅速到位。

※  在網路上轉發正確的救援資訊,避免假消息擾亂,也是一種守護。

※   不要用 AI 重建、還原現場的圖像,也停止轉發這類型的文章,因為這些復刻可能讓倖存者的傷口更難癒合,甚至帶來二度創傷。

※  若身邊有人有災民親友,我們可以成為傾聽的陪伴者,讓我們可以成為一個網子接住彼此。

※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可以為著當地的需要和受苦的人們努力代求、禱告。


鏟子超人的自我照顧

  對於親身投入現場的「鏟子超人」,照顧自己的身心更是不可忽略,這兩天看到有人投入救災,卻導致橫紋肌溶解症進到加護病房感到相當心疼。救災需要大量的體力與專注,若沒有適度休息與補水,反而可能讓自己受傷或過度耗竭。心理上的調整也同樣重要,允許自己停下腳步好好喘口氣,提醒自己「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責備自己、請肯定自己已經做出哪些努力!而且持續對自己的身心保持良好的覺察,更是對救災一大助力。與同伴之間互相關心、彼此提醒休息,能讓整個團隊的力量更長久,也避免個人承擔過多的情緒壓力。


善意需要續航力

  災難發生時,我們看見人性中真摯的善意與勇敢。許多人願意伸出手,想要成為別人的依靠。這是一股珍貴的力量,但唯有當我們同時記得照顧自己,這股力量才可能延續。能感受到共痛,已經是一種力量;願意付出,更是一種珍貴;而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願意好好愛自己,那麼這股力量才能長久地流動下去,讓彼此在困境中都有更穩固的依靠。


最後,不論在這次的災難中你是在什麼樣的位置、角色,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出現:

☆    心情低落

☆    焦慮難眠、惡夢

☆    日常難以專注

☆    反覆出現無力感或強烈的自責感

☆    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效率

  這些都是提醒你需要額外支持的訊號。這樣的時刻,尋求心理師或專業諮商的協助是一種勇敢且必要的自我照顧。透過專業陪伴,我們能找到安全的空間表達情緒,也能學習調整因共感而產生的壓力,讓自己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保護自己的心。(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