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沙洲--淺談生命中的「隱藏性失落」
陳以琳 實習諮商心理師
當提到「失落」時,你會想到什麼呢?
「又來到這個港口,沒有原因的拘留,我的心乘著斑駁的輕舟,尋找失落的沙洲。」---徐佳瑩《失落沙洲》
創作者形容失落如同內心的沙洲,遠看若隱若現,但依然感受到其存在,只好踏上探尋的旅程,望見失落沙洲,似乎流露出斑駁、充滿回憶與寂寥荒涼之感。
什麼是失落?
失落(loss)是一種感受,當人失去珍貴而有意義的人事物時,感受到被剝奪的經驗感受,有時失落感所帶來的情緒感受是複雜的,有可能是突如其來的發愁、空虛與無意義,或是對分離的不捨;而悲傷(grief)正是經歷這些失落感,所帶來的身心痛苦反應,可能是哭泣、易怒或沒有動力做任何事等。
「隱藏性失落」--那些被剝奪哀悼權力的失落
被剝奪的事物可能是有形的,例如失戀、親人過世、重要物品遺失……等;也可能是無形的,包含身分角色、自我認同、對關係的依附感、充滿回憶的空間、原有的價值信念被撼動……等,這些無形的失落,稱為「隱藏性失落」(hidden loss)。不論哪一種失落,所帶來的衝擊與悲傷往往令人感到難受,但有時無形的失去,反而更容易被忽略,失去了哀悼的權力。
隱藏性失落(hidden loss)是生命中無形的失去所帶來的失落感,這些失去往往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透過以下分類,列舉隱藏性失落的實際例子與心境:
1. 失去空間與時間:
例如跨區域的搬家,或者因天災意外失去了原有的家園。當熟悉的空間不再,除了失去了有形的建築物,也失去了習慣的日常。包含著過往的回憶、住家附近的生活圈與交通路線、熟悉的人際網絡等……這些由無數個日常累積的熟悉感與安全感,也隨著搬遷重頭來過。這樣的變動可能隨之而來的是難以接受、煩躁、難過與不捨等情緒。
2. 失去重要關係:
可能包含失戀、友誼決裂、因爭吵而與家人關係疏離冷戰等情況。重要的關係使人可以在其中自在地相處、相互支持鼓勵,感受到親密並有所依靠。而關係的失去可能使人感到無比孤獨,沮喪地懷疑自我價值。
3. 角色/身分認同的轉變:
可能是轉換職涯或失業。離開了某個職位,似乎連帶失去了原有的交友圈、經濟基礎與成就感,進而懷疑自身的價值;也可能是離婚、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不再具有原本妻子、太太、親職的法定角色;也可能是剛確診了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發現自己不再健康,而感到衝擊。上述這些例子,都顯示了當我們面對熟悉與認同的角色、自我形象轉變時,無可厚非的容易感到失去自我價值,被迫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
4. 夢想與價值信念的破滅:
例如當觀看奧運比賽,因支持的運動員遺憾落敗,而感到無比扼腕。當知道對方付出了多少心血,最終卻未能如其所願,進而理解到「小蝦米無法對抗大鯨魚」、原來「勤奮努力最終不一定得到肥美果實」。這些經驗都將使得原有的價值信念受到動搖,而瞬間失去了生活動力,也與運動員一同感到無比的沮喪,久久難以釋懷。
當「隱藏性失落」發生時,有時會難以察覺自己的痛苦,或對於這些莫名的情緒感到困惑,這時可能悲傷反應(失去動力、食慾睡眠受影響、沮喪難過哭泣、變得易怒煩躁等)會先找上我們,但我們卻因未能察覺,反倒會懷疑自己是否太大驚小怪,擔心是否是自己抗壓性不夠。
然而,這些其實都是失落所帶來的正常悲傷反應--不管有形或無形的失去,都衝擊著人原有的世界觀。原本堅信的自我價值認同、人生的信念夢想,乃至對於關係或社會的相信與期待等等,都將變得不同。而悲傷失落的情緒,其實在幫助我們,在動盪中爭取了一段恢復的時間,從原有的衝擊中慢慢消化、恢復與重整。
我可以如何與「隱藏性失落」相處呢?
悲傷失落並非問題或疾病,只是需要一段哀悼與重整的過程。可嘗試以下的三步驟來與隱藏性失落相處:
1. 接納並命名隱藏性失落:
在注意到自己的悲傷反應或失落感時,別太快批判自己,先停下來好好地去感受、命名這些狀態,自然地讓腦中浮現的想法跑過,理解這將是一個不太舒服的過程。
2. 接納不再一樣的現實:
好好看看有形、無形的失去所帶來的痕跡,並接納已經不太可能再回歸到原有狀態的事實。
3. 反思體悟,重整再出發:
在接納失落與不再一樣的現實之後,你可能將逐漸從此次的失落經驗理出新的體悟,而這些經驗也將被重新統整,納進我們的記憶與人生觀中,成為豐厚生命的土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